“黄牛的耶路撒冷”“倒爷快乐园”“花钱才能进的旗舰店”……关于泡泡玛特城市乐园的一切争议,会在2个小时的深度体验后烟消云散。
9月26日,泡泡玛特城市乐园(POP LAND)在北京朝阳公园正式开园,10月10日当天,前来体验的游客,依然热情不减。据了解,国庆假期期间,乐园累计接待游客数万人次,其中近五成家长选择来乐园遛娃。毫无疑问,泡泡玛特正在向着创始人王宁规划的路径行进。
2021年,王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及泡泡玛特的“一纵一横战略”:纵向是指把潮玩规模做大,比如开更多的店,推出更多IP;横向是指围绕IP拓展更多产品,比如做动画,推出主题乐园等。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曾说,不管你把多少马车加起来,都造不出一列火车。只有从马车跳到火车,才能有10倍速的增长,这背后揭示的正是如何真正创造出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命题。眼下来看,泡泡玛特城市乐园的火爆,似乎实现了“在马车上造火车”的颠覆式创新。
IP是泡泡玛特“一纵一横战略”的基础,城市乐园的落成亦是如此。正如泡泡玛特城市乐园总经理胡健而言,泡泡玛特做乐园背后的思考正是要把IP做深做厚。当然,这背后需要泡泡玛特面临源源不断的质疑与考验。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外界再也无法把泡泡玛特单纯看作是一家“只会做盲盒的公司”,对于这个快速发展中的小巨头,每个人都需要重新去看待和审视它。
大环境“乐园不容易”,泡泡玛特闯入空白地带
“城市乐园的建成是泡泡玛特新十年发展历程上的一座里程碑,对其商业版图的拓展带来极大的助力,中国版迪士尼、环球影城的到来不远了。”有业内人士如此形容城市乐园之于泡泡玛特的战略意义。
自有IP初具规模、庞大的粉丝群体是泡泡玛特发力城市乐园的原动力。在笔者看来,泡泡玛特城市乐园像是基于大型Shopping Mall和环球影城、迪士尼之间的中间业态,很难将其归为固定的品类,而是在两者之间的空白地带寻找到了消费者生活方式的第三极,在轻、重模式之间做了很好的平衡。这背后,正是泡泡玛特自上而下的颠覆式创新带来的必然结果。毕竟,自始至终,乐园生意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追溯我国本土主题公园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也是一部频繁试错史。首先,以华侨城、宋城演艺、华强方特为代表的老牌本土文旅公司,因发展时间早,已经坐稳江湖地位。其次,在与迪士尼合作中,本土地产商开始进军乐园生意,最具代表性的是万达文旅城。最后,是华谊、光线等诸如此类的影视公司开始发力主题公园项目,以便与主营业务协同作战。
乐园筹备伊始,各方都想将其经营打造成一个具有特色的主题乐园,但最终收获的质疑声却不绝于耳,拥有多款大型游乐设备但没有主题的主题公园充其量只能算是游乐场,没有故事IP或者其他特色的文旅城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尾。
从2019年开始,融创文旅城中的乐园部分就采取了开放式经营策略,即免费入园,其他单项收费。这也意味着其不再以门票作为赢利点,背后反映的是融创乐园竞争力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