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必有用
作者 许晔
发表于 2023年11月
叶志镇在浙江大学办公室里。

作为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志镇实在低调,接受媒体采访的次数屈指可数。他的普通话说得不太好,带着浓浓的浙南乡音,一再嘱咐《环球人物》记者:“你们的稿子千万不要写得太张扬。”

他说,这个时代努力的人很多,优秀的人也很多,自己不过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个。但在外人看来,他人生的每个关键节点都不普通——1977年考入浙江大学,1990年到美国学习半导体薄膜技术,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的人生被这4个节点划分为5段,现在进入关键的“第五阶段”。“我们要把实验室里的成果‘搬’出来,为国家的产业进步真正作点贡献,还没到自我称赞的时候嘛!”他谦虚地说。

一定要走到外面去

1955年,叶志镇出生在浙江温州苍南县的一个小山村里。直到小学毕业前夕,他因为生病第一次走进温州市区,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比想象中更大、更精彩。那一刻,他有了一个梦想:一定要考大学,走到外面去!

“当时,我家里经济条件很困难,但父母始终支持我读书。实在凑不齐学费、书本费的时候,中学里的老师也会借钱给我,让我先完成学业。”求学机会来之不易,叶志镇倍加珍惜,整日除了上课,就是泡在书堆里。

他看《十万个为什么》,也看《鲁迅全集》《王阳明》,还看《共产党宣言》《毛泽东选集》。图书馆里的书看遍了,他便去借老师的书看。直到现在,他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尤其爱看名人传记。“居里夫人是怎么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撒切尔夫人读化学出身,是怎么做到英国首相的?人物传记记录的不仅仅是人物故事,还有那个时代的历史。”

事实证明,坚持读书是对的。1977年,叶志镇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考上了浙江大学电机系。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他兴奋得整晚没睡着。度过4年本科生涯后,他又在浙大光仪系读了6年,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光学仪器学科培养的第一位博士。

有人感叹叶志镇才思敏捷。一个例证是,他读本科时,系里举办演讲比赛,班里派他“出战”,他连发言稿都没准备,两手空空上了台,却讲得有条不紊、情理俱实,赢得一片掌声。但叶志镇很实在,笑着对《环球人物》记者解释:“其实那不是因为我有多聪明,而是因为我以前在公社当过几年中学老师,有讲课的工作经验,所以上去‘秀’了一下。”

博士毕业后,叶志镇留在浙大工作,走上材料系的三尺讲台。1990年,他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那时,美国的半导体技术非常先进,中国与之差距较大。我去学习半导体薄膜技术,希望将其带回中国。”

他在千分之一毫米见方的薄膜上,使用高分辨透射电镜技术,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大几百万倍,能看到一颗颗像黄豆一样大的原子有规则地排列,也可以看到一些原子不安分地乱成一团。这一成果,达到了当时该领域的世界最高水平。

后来,叶志镇不仅把技术带回了中国,还主持编著了《半导体薄膜技术与物理》(第二版)。2021年,教育部公布我国教材领域最高奖——全国教材建设奖的首届评选结果,他编著的这本书被授予“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叶志镇在浙江大学实验室里工作。

实验室里的“金牛”

不过,叶志镇回国后接到的第一个重任,并非是编著半导体材料相关的教材。

那是1992年,整个中国正处于大发展阶段。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物》2023年2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