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2006年的某一天,一群年轻人,远渡重洋,来到地球的另一端,从此,他们改变了历史……”这是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二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扈森在回忆2006年中铁二院“走出去”,在委内瑞拉那段时光时写下的一段话。坐在《环球人物》记者对面,扈森的眼中充满温暖,回忆起那段10多年的、激情燃烧的海外工作经歷。
“我四十出头时,一本叫做《蓝海战略》的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启发了我走向海外的初心。”在那时,扈森就已经意识到,用不了多久国内基建市场将会是一片充满竞争的“红海”,而遥远的海外,则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基建者们大显身手的“蓝海”。
扈森说,自己之所以出海,有追寻新希望的意味。“就像几个兄弟,有人固守乡土,有人出门闯荡。出门闯荡的人失败了大不了再回来,成功了,一家人都会沾光。”
就这样,扈森带领着团队开启了企业海外征程。俄罗斯、克罗地亚、埃塞俄比亚、埃及、老挝、孟加拉国、缅甸……10多年来,他们的足迹已经遍布五大洲。从非洲大陆互联互通铁路骨架网规划,到南美两洋铁路通道规划,扈森带领团队在70多个国家承担了300余个项目,将铁路修到遥远的异国他乡。
里程点上有一面红旗
1988年7月,扈森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进入中铁二院,开始了铁路勘察设计工作。
“那时通信不便,经常一个电报发过来,告知某月某日某时到某省某市某地集合。有时甚至只告诉你哪天几点在某条线路的某个里程点集合——因为路还没修,里程点就是在荒山野岭上插一面红旗。我们经常是翻山越岭、披星戴月的工作。”回忆起那段青葱岁月,扈森感慨道,入行之初虽然辛苦,却能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用双手勘测铁路蓝图,是一段无比让人怀念的时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扈森那一代人,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作为隧道领域专家,他先后参与了南昆铁路、成昆铁路电气化改造、广大铁路等重大项目的隧道勘察设计工作。扈森说,那时的每一天,他几乎都在风餐露宿中度过,磨练了意志。
一代铁路人,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机会锻炼,得益于国家的发展。“依托70多年西南山区铁路建设经验,中铁二院形成了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勘察设计成套技术体系,能够应对全世界各种复杂地质地形,更在高铁时速400km+、磁悬浮和齿轨新制式轨道交通、绿色低碳等核心技术上,走在前列。”扈森说,他们之所以有信心“走出去”,是因为国家实力、“中国标准”的支撑,这是他最大的底气。
不过,当他真正“走出去”后,还是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

2009年,扈森带领团队进驻东非,先后花了7年的时间,让列车沿着两条中国标准的铁路,飞驰在非洲屋脊上。这两条铁路分别是:连接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的亚吉铁路,也是第一条中国标准全产业链“走出去”的铁路;穿梭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东非第一条城市轻轨。取得辉煌成绩的背后,扈森和团队付出了常人难以体会的艰辛。尽管项目部设在亚的斯亚贝巴条件较好的区域,但断水、断电、断网依然困扰着他们。有一次,项目部停了整整一周的水,所有人无法洗澡、洗漱,甚至连上厕所都要跑到荒郊野岭。相比而言,停电更让人头疼,一旦停电时间超过两天,电脑就无法正常工作了,大家就只能焦灼地等待,等来电后再没日没夜地往前赶。
除了东非,让扈森印象深刻的还有东南亚的老挝。他经常想起,在中老铁路勘察设计时,由于项目所在地交通不便,中铁二院设计团队只能在丛林中艰难穿梭,经常遇到毒蛇、蚂蟥。即便是穿着厚实的防护服,蚂蟥等毒虫还是会钻到肉里,“有的毒虫甚至会在肉里产卵”。尽管过去了很久,但扈森对当时的每一个细节记忆犹新。他说,在丛林穿梭久了,项目部的成员都有了经验,只要感到身上某个部位轻微疼痛,就一定是被蚂蟥叮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