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蛋和鸡精哪个更好吃?”“鸡蛋是一种常见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口感相对丰富;鸡精由鸡肉提取的精华制成,味道鲜美。它们各有特点,需要根据个人口味选择。”
电脑前的王洁玉看到这样的人工智能对话,笑着摇摇头。她在评分栏给出不及格的分数,并在旁边注释:违反常识,鸡精是调味料,不能直接食用。
“就像给学生判卷子一样,只不过这个学生有点特别。”王洁玉是一名“90后”数据标注师。曾经做过小学教师的她,现在的教学对象是人工智能,也就是AI。
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正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和机遇。可以实时互动聊天的新型机器人,不仅可以为用户答疑解惑,还可以完成撰写邮件、做视频脚本、进行翻译等任务,吸引了大量“Z世代”用户试水。
“有多少智能,就得付出多少人工”,王洁玉引用行业内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向《环球人物》记者解释自己的工作内容。实际上,AI背后每一次回复、每一个作品,都要从AI训练师的“教学”开始。2020年2月,AI训练师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数据标注师作为AI训练师的一种,主要负责教机器学习人类思维,说人话,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
跑题的“做家务日记”
王洁玉2020年从四川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同学们的就业方向很集中,大部分选择进入中小学当老师,“这是最对口的”。王洁玉则回到老家海南,考入海南省档案局。这样一份拥有事业编制的工作,是家长们眼中标准的“铁饭碗”。工作还算轻松,但无法带来新鲜感和挑战,王洁玉干了几个月,背着爸妈,裸辞了。
刚好有朋友给她介绍了一份当老师的工作,在琼中乌石的一所私立学校教语文。王洁玉通过面试,成为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并担任班主任。“起初我热情蛮高的,希望把学到的东西教给孩子们。”做了一年多教师后,王洁玉爱折腾的“老毛病”又犯了,“可能我真不适合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工作。明天要做什么,今天就知道了,下周的工作内容,这周也基本清楚了。”
疫情期间,有人丢了工作,王洁玉却又一次主动辞职。当时,正好赶上海南疫情暴发,她去方舱做了一名志愿者。把自己裹进厚重的防护服里,人生、理想、就业,她什么也不想,每天穿梭在感染者中间,发饭、发药、发口罩,维持秩序。
2023年3月,一个看起来很酷、很前卫的工作机会吸引了王洁玉。“一开始,看到数据标注师的招聘信息时,我还专门上网查了查,大概就是给机器人进行文本纠错。”面试通过后,王洁玉才发现,这并不是一份可以很快上手的工作。她和其他新入职的员工一起接受了一周的入职培训,对标注规则和应用软件进行了系统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