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4年,国民党政府迫于各方压力,同意组建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前去延安。当年6月9日,参观团抵达延安,进行了为期34天的参观访问。该团由6名外国驻华记者、9名国统区中国记者及国民党政府工作人员共21人组成,《新民报》记者赵超构名列其中。
赵超构原名景熹,曾用笔名史铎、沙、林放,191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他先在温州读中学,1929年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大学攻读财经,开始接触进步书报,毕业后任南京《朝报》国际新闻编辑与主笔。1938年,他加盟《新民报》任主笔兼国际新闻编辑,行文辛辣却关心民间疾苦,言语犀利但关注全局,是当年《新民报》知名的“三张(张恨水、张慧剑、张友鸾)一赵”之一。
赵超构能够成为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成员颇有一些戏剧性。《新民报》最初上报的是采访部主任浦熙修,国民党官员一见名字,便以“女人不便”为由拒绝了。他们知道,浦熙修不仅思想“左”倾,和曾家岩中共办事处来往密切,而且弟弟妹妹已在延安,妹妹还是彭德怀的夫人。之后,《新民报》又上报了张恨水,谁知出发前夕,因家人急病,张恨水临时退出。于是,赵超构便成为第三位人选。国民党中宣部对他挺滿意:此人两耳重听,又讲一口难懂的温州官话。他们说:“就让这个聋子去吧。”
对于“大后方”的新闻界来说,到延安去采访是一桩大事。由于国民党二三十万军队对边区多年的封锁,加上造谣污蔑,延安成了十分神秘可怕的地方。赵超构动身之前,曾与朋友商量,应当采取一个什么态度?张恨水提出“观察,最好一切客观”,还写了篇《送沙先生西游》发在《新民报》副刊上,以壮行色。社长陈铭德为赵超构设宴饯行,重申“国民的公正观点”“忠实地介绍和自由地批评”的记者责任。
进入延安,赵超构的第一印象是:“粗糙、幼稚,然而颇为刚健的农业都市。”起初,由于主客双方缺乏相互理解和信任,沟通并不顺畅。过了一个星期,赵超构渐渐懂得了延安人的感情,接触了更多延安的新事物,对“延安道路”有了新认识:“共产党在这边所做的一切,虽然不尽为我个人所喜欢,却不能不承认其若干事情的强处。”

毛泽东接见中外记者团是延安之行的重头戏。6月12日,赵超构作为代表团成员首次近距离接触毛泽东,印象是“态度儒雅,音节清楚,词令的安排恰当而有条理……从头至尾是理论的说明,却不是煽动的演说”。毛泽东先向中外记者讲了一段话,然后分别答复各报记者提出的问题,见面谈话持续了3个小时。赵超构事后回忆说,毛泽东做出的论断,后来都被证明是英明正确的。当晚,在大礼堂观看京剧。赵超构坐在第一排,忽然发现右侧邻座上与他并肩坐着一个人,正是毛泽东。一时间,难免有些局促,但立刻就坦然了。因为这时的毛泽东,已不是会见记者时肃然坐在主席位置上那个没有笑容的人,而是一位殷勤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