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里,藏着中国流散文物的命运

2023年8月底,随着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在网上热播,正因丢失2000件藏品而焦头烂额的大英博物馆,又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走进大英博物馆33号展厅,写在墙上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话是:“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达两万三千件,其中只有约两千件长期陈列,它们就在33号展厅。全长115米的33号展厅,是大英博物馆里最长的展厅,其中一半陈列着中国文物,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生前曾两次正式访问这里。
这些海量的中国文物进入大英博物馆的时间大都集中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间。战乱的大时代下,无数人对封锁多年的文明古国产生好奇,而文物就是他们窥视的途径。在当时,文物流入海外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古董商盗卖、侵略军掠夺倒卖、“探险家”收集。
了解这些文物如何流入大英博物馆,其实也就还原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流散文物的命运。
盗卖文物的古董商
梁思成曾在《中国雕塑史》中评价易县三彩罗汉,“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最精作品也”。
大英博物馆里就有这样一尊罗汉像,出自中国河北易县,是一尊隋代开皇年间的阿弥陀佛石像。故宫专家傅振伦曾表示,这尊罗汉像是1915年被卢芹斋盗卖出国的。
卢芹斋是当时十分有名的古董商,曾将许多国宝级中国文物贩卖至海外。古董商盗卖,也是当时中国文物流失的主要路径之一。
卢芹斋最初是古董店的一名学徒,在店里勤奋学习各项业务,还学会了英语和法语,后来自己开办了古董店。早期练就了鉴别文物的能力,因此他能发现不少珍宝,低价收购后将其卖至欧洲市场。在这样的过程中,国内大量重要文物被走私到国外。
由于品位不俗、鉴别能力强,他很快建立了名声。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上半月)》2023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