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需要触及每一个人
作者 姚远
发表于 2023年11月
2023年4月12日,深圳,蒲公英生活垃圾分类体验园

远看是五颜六色、坑坑洼洼的一座山体,质感像是癞蛤蟆的皮肤,近看这山,竟然是密密麻麻堆叠在一起的生活垃圾,而在它的不远处,就是一栋栋现代森严的城市高楼。

如此“垃圾围城”的景象,过去几十年经常在新闻中、从课本上出现。

据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的主任梁治宇说,深圳市在高速发展阶段,就曾遇到过“垃圾围城”的问题。到了2010年,垃圾治理问题愈发迫切,深圳亟待寻找一个解决方案。

十余年过去,如今,深圳的生活垃圾问题已经得到系统性治理。不仅实现了其他垃圾全量焚烧和原生生活垃圾的“零填埋”,需要焚烧的垃圾总量也呈现出逐年平缓下降的趋势。

取得如此的成果,要归功于在深圳市发生的一场垃圾分类全民行动。当有用的、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垃圾被分拣出去后,当把不同性质的垃圾分门别类地专门处理后,送往焚烧厂的垃圾总量便控制下来了。可以说,是每一位生活在深圳的市民随手的举动,促成了垃圾治理的成功。而这一场全民行动,又是如何发生的?

垃圾分类是城市文明發展的必然趋势,在深圳发生的故事是一个有益的参考。为此,南风窗专访了梁治宇。

为什么是深圳?

南风窗: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如此系统、全面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这座城市的先天优势是什么?

梁治宇:深圳虽然是一座移民城市,建市时间只有40多年,但它有鲜明的优势,就是非常年轻、有活力,市民对新生事物接受度非常高,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意愿很高。

而且,深圳是一座义工之城,我们有一大批热心公益的志愿团队和企业团队,有一套成熟且多样的志愿服务体系,他们是垃圾分类宣教坚实的群众基础。

南风窗:一项政策的优先级,关乎政府的价值选择,深圳为什么如此重视生活垃圾的分类治理?

梁治宇:其实是因为深圳比较早地遇到了垃圾围城的问题。

北上广深四座城市中,深圳的单位人口密度最高、城市面积最小。早在2000年,深圳市就发现制约深圳未来发展的区域要素,一个是水,一个就是空间。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2000年左右,深圳市生产的垃圾年增长量在6%-7%左右,增长速度非常快,使得原有的垃圾填埋场完全不够用了。当时商讨建设新的垃圾焚烧厂,但是又遇到了焚烧厂选址附近居民的反对。

深圳该怎么办?提升城市垃圾处理能力,最核心、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垃圾减量。而垃圾减量的源头就在于垃圾分类。只有把有用的、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分出来,把不同性质的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需要填埋或焚烧的垃圾总量才可能减少。

南风窗:20年来,深圳市在治理垃圾围城的问题上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梁治宇:分几步走。我们从2000年开始研究适合深圳垃圾组成特征的垃圾分类模式,2008年成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2015年推出首部《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2020年实施《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

今年是条例实施的第三年,成效是非常突出的。在深圳市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截至2023年8月底,相比《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前,我们的垃圾分类实现“三增一减”,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分别增长49.1%、200%和50.3%,而其他垃圾处理量减少7.9%。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3年2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