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也不会想到,芯片,这样一个尖端而晦涩的科技知识系统,会在今天的中国被如此广泛地谈论。人不分老幼,地无分南北,都对芯片产生空前的兴趣。
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那种集体的痛楚—现实再一次告诉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当然,今天所谓挨打,是和平地挨打,没有炮弹横飞,而是在看不见硝烟的经济战场上,有一种被扼住咽喉的窒息感。
过去曾经是枪炮,是核武器,是精确制导,是隐形飞机,是全球导航,而今天,是芯片。芯片的战线更长,因为它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芯片的扼制也更全面,因为前述所有的武器系统最终都受到芯片控制,而且掀起未来应用技术变革的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都直接取决于芯片科技先进程度。
中国的芯片科技和产业能力,目前都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不小的差距,这是事实。但是不必悲观,“风物长宜放眼量”,事实上从中国开启近代化进程到今年,100多年,无时不在遭受扼制。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巴统和瓦森纳协定的技术禁运,从来就没有消停过。
历史一再告诉我们“自强”的重要性。何谓自强?因为落后,你会奋发;因为扼制,你会愤怒;又因为愤怒地奋发,你会得到强大意志的加持,不折腰,不放弃,最后迎头赶上。这其实也是历史一再重复的故事。
芯片问题,是这一故事模式的新高潮,而且,如果我们闯过这一关,那么这很可能就是这一故事模式最后的高潮。
我们推出这一组文章,目的是回应社会的普遍关切—芯片究竟是怎么回事,中国能在这一领域再次自强吗?
自由贸易的成立依赖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分工格局,一旦这个格局发生变化或试图发生变化,那么贸易就不成立,自由尤其不成立。
一定可以,而且没有退路,必须突破。这是历史交给当下的人们的使命,中国崛起的历史,就是一代一代人不断完成自己的使命的接续的过程,它初心如一,波澜壮阔,永不服输,这也正是它的迷人之处。
关于科技的魅力、奋斗的故事的文章,都在后面,十分精彩。这一篇,让我们先稍稍站得高一点。
不要抱有幻想
中美关系似乎正在“回暖”。
自今年6月以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财长耶伦、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商务部长雷蒙多、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先后访华。更有意思的是加州州长纽森,他相对超脱于拜登内阁的身份,以及他本人展现的友好、阳光的姿态,以及长时间的盘桓,赢得了许多好感。
中国政府和中国民众当然乐见美国高官的接踵而来,无论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友好往来始终都是中国人一贯主张和欢迎的。
但我们同时还要看到,美国在话语层面一次次释放友好信息的同时,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贸易的控制依然在层层加码。正如一位著名华人学者对南风窗记者所言,“西方人玩双标是玩得最溜的”。尤其是美国,一个政客可以同时具备两种截然相反的话语系统,这一点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他们也已经习焉不察。嘴唇里吐出的“不脱钩”丝毫无妨于手脚上的“脱钩”。
不能说他们丝毫不值得信任,而是我们应当时刻记取祖辈遗训:防人之心不可无。中国哲学的基础是性善论,但西方现代主流思想的基础是性恶论。你必须站在对方性恶论的立场上和对方打交道,才能尽量不吃大亏。
芯片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什么回旋空间。战略上被定位为最大竞争对手,那么所有的举措都会指向削弱竞争对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