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产业仍有“内卷”之患
作者 荣智慧
发表于 2023年11月
2023年7月5日,上海,一名工作人员正在检查中国超级计算机制造商Sugon的展台屏幕

2020年以来,经历了Covid—19大流行、芯片产能短缺、地缘政治干扰,和国家大力支持的多轮举措,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设备、材料企业大量增加,设计企业追寻技术上的突破。

同时,被动“脱钩”、同质化内卷和过度资本化问题,在美国制裁叠加经济下行周期、产业逆周期的环境里,暴露得也更加充分。

大基金三期投入在即。对于任重道远的中国半导体产业而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设备材料,卷得其所

半导体设备、材料企业,近年颇有“大大卷”之势。

“卷”的背景有三。首先,国家安全、美国制裁的大环境和国内市场需求推动,中国的厂商大力扩产、建厂,拉动了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的需求;其次,国家的支持和市场的需求,也刺激了各种产业资本的涌入,同时,“不差钱”的芯片企业也会投资上下游设备材料企业;第三,制造工厂支持、配合设备材料企业的研发,致使该类企业的“出品”进度大幅度提升。

“卷”的效果有数据为证。

根据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的统计,2022年,77家规模以上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销售收入累计完成593亿元,同比增长53.6%。其中,前10家设备制造商完成销售收入438亿元。

华泰证券上个月分析了182份招标书发现,2023年1月至8月,中国芯片制造商所有机械设备招标中,本地制造商“夺取”了近一半的合同。

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金存忠表示,今年1至6月,主要半导体设备进口额在减少,国内企业半导体设备订单在增长。预计2023年全年,本土的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将增长38%左右。

增量幅度很大,但基数是小的,这一点不能忽略。

放在2020至2023这3年里观察,中国本土厂商的销售额从9.9亿美元增长至33亿美元,市场占比从7%增加至11%—也只是市场份额的近十分之一。

市场份额的大头,依然是美国、日本、荷兰。2020年时,这3个国家占据中国设备采购市场86%的份额,2023年,它们的占比仍旧高达83%。比起3年前,中国的制造企业已经很倾向于“自家人”了,然而差距还是巨大的。

由于各种禁令,美国厂商的中国市场销售额保持增长,但市场份额从53%下降到43%。美国“吐”出来的这10个点,主要被日本、荷兰厂吃掉了,二者的市场份额都是增长的。长期来看,美国设备的占比还会下降,但降幅会比较缓慢,因为2022年的几个禁令,已经把红线划得比较靠下。美国的设备,依然会长期主导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

刻蚀、CMP、薄膜等设备,中国本土企业有不少突破。CINNO的报告指出,中国制造的刻蚀和清洁设备做得越来越好,跟美国的应用材料公司、泛林半导体比起来也不差。

据悉,中微公司的部分设备,已经进入5纳米技术生產线。如刻蚀领域的北方华创、中微公司、金盛微纳、亚电科技、屹唐半导体;CMP领域的中电科45所、华海清科;薄膜沉积领域的北方华创、沈阳拓荆、原磊纳米,近年来备受中国晶圆厂欢迎,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3年2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