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新的芯片大战即将揭幕。10月底,先是高通发布了笔记本电脑芯片Snapdragon X Elite,宣称性能超越苹果的M2 Max和英特尔同级别处理器。同一天,苹果新发布会预热,将推出3纳米技术的M3处理器。英伟达、AMD也公开同类产品新计划,两年内上市。
几乎同一时期,美国政府颁布新一轮对华芯片及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规则,中国芯片企业的外部环境越来越险恶。
芯片承载着人类最先进的技术。近年来,国家和企业在芯片领域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王志华接受南风窗采访。他认为,无论外部压力如何,中国芯片企业向产业链上游竞争,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同时,硅基晶体管技术的地位无可替代,寻找集成电路增量市场的努力也将一直存在。
关键是竞争,不是卡脖子
南风窗:“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工业产业的粮食、安全的根本”,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我们的成熟制程芯片作为“粮食”已经“够吃”了,还有必要追逐最先进制程吗?有种说法是“吃饱就行,不用吃好”。
王志华:今天的状态是历史的必然,是一个演变而来的过程。1947年人们发明了第一个晶体管的时候,不会意识到它可以给人类生活带来这么大的影响,不会想象到晶体管可以带来人类社会的信息时代。

晶体管无非就是一个电子器件,它能够代替电子管。因为电子管是真空管,体积大,不结实,功耗高。晶体管可以做得很小,多个晶体管可以同时制造出来,这样就可以用多个晶体管组成集成的模块,让做整机的人用模块去完成不同的功能。晶体管制造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集成电路慢慢演变的过程。
在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领域,中国是一个后来者。对于后来者而言,也要与前人一样继续演变,产业上别人走的路,你也需要重新走一遍,重新走一遍也占了便宜。为什么?因为弯路都知道了,能走得通的都是直路,就一定可以走得通。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发展半导体是产业发展的必然,是一个技术、产品、产业、市场竞争的问题,不完全是卡脖子的问题。
什么叫卡脖子呢?我掐脖子你就死了,只有在战争上才有卡脖子,普通百姓的生活里不存在卡脖子的问题。没有笔记本电脑、没有手机,人还是活着的。只不过要想用电脑、手机,你得让别人挣钱。要是不想让别人挣钱,就得自己做,不会做你就慢慢学,这其中就存在竞争,就这么简单。
整个产业链,材料设备的产值最小,从最下游开始,下游一点是芯片,它的产值大一点,全世界6000亿美元。再往下游电视机、交换机、电话机、洗衣机、冰箱等等加起来,大概1.5万亿美元。再往下游走是运营商,中移动、中联通,大概达到百万亿美元的量级。再往下,长在运营商之上的增值服务,阿里巴巴、腾讯、京东……产值就更大。
观察整个产业链具备三个特点。第一,越往下游中国越先进,越往上游中国越落后,原因在哪儿?中国没赶上那个时代。人家发展半导体的时候是上世纪40年代。第二,中国人在整个产业链在蚕食。什么叫蚕食?中国人从电子系统的整机开始,逐渐占据了产业链的下游,下游的产业产值高,利润率低,但利润总量不低,下游产品税收高、就业高。很长时期,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市场趋势是资本驱动的效率最高,利潤最大,中国人抢占了产业链的大头,创造了无穷多的就业和无穷多的税收,是一件好事,不是坏事。第三,随着国际政治的变化,你就得变,变了也是一个竞争,这个竞争从70年代到现在一直持续,这个过程是必然的。
产业上别人走的路,你也需要重新走一遍,重新走一遍也占了便宜。为什么?因为弯路都知道了,能走得通的都是直路,就一定可以走得通。
硅基晶体管不会被替代
南风窗:半导体产业发展面临两件事:抢占存量市场,创造增量市场。存量怎么抢,增量会出现在哪些赛道呢?
王志华:行业的增量市场一直存在,而且一直在发展。比如说,电子信息存储的器件,过去是磁存储为主,今天形成了电存储器芯片的产业;再比如用于中国第二代身份证的芯片,成就了国内4个上市公司,这个市场原来是没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