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7日,美国颁布新一轮对华芯片及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规则。比起一年前,此次规定更将“小院高墙”细细地围上一层篱笆。
新禁令在11月APEC举行、两国元首有望见面之前颁布,透露出美国不惜“破坏气氛”的态度,同时也显现出科技竞争日趋常态化和“底线化”—不打热战的情况下,彼此做出什么举动,都在意料之中。
距离美国总统拜登颁布《芯片与科学法案》已经过去一年零三个月,两个大“补丁”也相距一年先后抛出。可以预判的是,力度相近的禁令将持续产生,框定的范围也越来越细,中国芯片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将越来越险恶。
理解美国芯片禁令和出口管制政策的影响,才能深刻理解“中国芯”的未来。其背后不仅是“经济问题政治化、科技问題安全化”的宏观战略思路,更是中国企业如何认清窗口期时限、如何及时调整步骤和计划的机会。
补丁2.0,红线再后移
今年以来,美国部长级官员连续访问中国:6月、7月国务卿布林肯,7月财政部长耶伦,8月底商务部长雷蒙多,近期到访的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舒默还获得了相当高规格的接待。中国国务委员王毅与白宫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苏利文穿梭会面,两国亦不乏官方民间代表团互访……双方都在努力促成11月旧金山APEC峰会的最高级别接触。
10月17日的新禁令“不合时宜”,甚至可以说“大煞风景”,但从侧面证明,无论中美两国关系保持在何种水位,人工智能和半导体领域的海啸无可避免,连美国商界的支持也日趋渺茫。
新禁令两大重点,一是出口限制的“红线”再向“低算力”方向移动,囊括了美国企业英伟达的“中国特供”产品A800和H800系列芯片。
去年10月7日,《芯片法案》的第一个“补丁”颁布。美国政府要求英伟达不得向中国销售最先进的产品A100和H100芯片。英伟达当时公开评估,这一限制将导致其2022年第三季度中4亿美元销售额受到影响,约占英伟达全球营收的5%~10%。
而“带宽微调”的A800和H800的营收额,只多不少。2023年8月,中国互联网巨头百度、腾讯、阿里、字节,被曝向英伟达下了一笔累计达10亿美元的交付订单,总共采购约10万个A800芯片,2024年交付的人工智能芯片价值更达到40亿美元。
禁令一来,明年的订单几乎没有指望。即便年内10万个A800芯片顺利交付,平均分摊的话,每家大厂也只有2.5万个,远不足以支撑它们跟上GPT-5的脚步。
英伟达反对美国政府一再收紧芯片出口管制规定,是人人皆知的“秘密”。仅在公开渠道,代表美国99%半导体企业的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多次发布措辞强硬的反禁令声明,人称英伟达、高通的“嘴替”—行业协会发声有好处,相关企业没那么像“出头鸟”。
据媒体报道,英伟达一度动用捐款杠杆,不惜对华盛顿一些支持收紧出口管制的智库发难。
而更多的媒体、智库、工会和议员,采用免费且全天候的轮番“游说”,呼吁政府禁止A800流向中国。英伟达等少数几家企业,技术再硬,股价再高,也难以对抗美国朝野的政治共识和舆论风向。
新禁令的另一大重点是提出了“算力密度”指标,封杀了刚刚被中国企业寄予厚望的“芯粒”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