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蒲熠星的采访,约在晚上11时。20分钟前,他刚结束连续12个小时的节目录制。这种作息是这些天的常态,但这个10月他更忙碌些,去了五六个城市,开新书分享会。
《有人自林中坠落》(简称《有人》,下同),是蒲熠星刚出版的悬疑小说处女作。此前,他已有不少身份:综艺嘉宾、演员、游戏主播、影评人;还有一些标签,将他塑造成小说男主般的存在:名校毕业生、校草、学霸、高智商,等等。
出生于1994年的蒲熠星,初中就拿过全国数学奥赛一等奖,高中时获得过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二等奖,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商学院。
2014年,还在念大二的蒲熠星参加CETV-1的全国大学生益智节目《天才知道》南大专场赛,拿下全国第四名。2016年,蒲熠星参加江苏卫视答题闯关类电视节目《一站到底》,成为当年首位擂主。节目播出当晚,“南大校草”窜上微博热搜榜上第一,蒲熠星的微博粉丝一夜之间涨粉四万多。
从20岁到30岁,蒲熠星学金融,做风投,写影评,录综艺,做游戏主播,客串过几部剧,导过小片子……成为作家还是头一回。
但开场不错。《有人》开售后,5小时内销量突破10万册。上线半个月后,销量达到30万册,《有人》的豆瓣评分达到了7.5,已经超出了蒲熠星的预期不少。
采访前,我翻来2014年那期《天才知道》看。当年的蒲熠星,从外形到言谈举止都符合传统印象里的“高冷学霸”:高瘦,皮肤偏黑,戴黑框眼镜,穿衬衫,目光坚定,不苟言笑。面对主持人的提问,他惜字如金,被善意戏问是否遇到很多女孩子示好,他老老实实道:“没有”,眉头紧锁,有点社恐。
反而是在答题的时候,他意气风发,表情漫不经心,动作不急不躁,遇到自己熟悉的领域甚至还要卖个关子,在倒计时结束前,掐点吐出答案。
这种松弛感,与此时此刻坐在我对面,换上一身宽松的纯白色T恤,盘腿坐在沙发上,一边吃夜宵,一边眉飞色舞谈起电影和小说的蒲熠星,才更像是同一个人。
从小说到电影,从“30岁危机”到“存在主义危机”,他谈起自己喜欢的悬疑大师和硬汉派推理,从温子仁聊到小说家劳伦斯·布洛克,从最近上映的余华小说改编电影,谈到尝试在读的海德格尔著作,一个自由表达、坦诚且生动的年轻人,从“爽文小说男主”的标签里脱离出来,成为蒲熠星他自己。
2016年,蒲熠星参加江苏卫视答题闯关类电视节目《一站到底》,成为当年首位擂主。节目播出当晚,“南大校草”窜上微博热搜榜上第一。
经历过所事与所爱之间的迷茫、撕扯后,他重新认识了自己,将目光和重心从“改变世界”的雄志,转移到了这个年龄应当承载的、更近处的责任。
一场始于“海德格尔”的冒险
“本来准备去夜店蹦迪,结果进了夜店发现在放佛经。”
这是一位给《有人》打三星的读者留下的短评,也是蒲熠星最近看过的最有意思的评价。“太贴切了,”他忍俊不禁,“怎么能这么贴切?”
他从心里明白,在大多数认识自己的人眼里,“蒲熠星”这三个字还是属于娱乐界。过去这几年,他参加了四五部推理侦探综艺,玩剧本杀,做游戏主播……他似乎是应当为人们提供趣意的角色。
但《有人》显然不是一本轻松好读的小说。形式上,它并非传统的本格或社会派推理悬疑,而是更接近于源于日本新星一等小说家的“设定系推理”:设定一个游戏规则,让主人公在这个类真空的异世界里寻找出口和真相,更像是一场由作者脑洞展开的奇幻白日梦漫游。
“一个人被‘抛入’一系列异世界,穿过它们,抵达一个终点,然后发现自己其实刚刚经历了另一个人的一生。”《有人》的整个故事,都是围绕这一设定展开的。
小说里的主人公是一个人类学青年学者,一天,“我”忽然收到失踪多年的父亲发来的信息,并根据父亲的指使前往一处神秘之地,接着误打误撞地被“抛入”一连串异世界,穿过重重考验和惊险后,发现自己在表层世界里的经历,其实就是“我”父亲的一生。
蒲熠星原本也想把《有人》写成一个剧本,他先搞了个大纲出来,拿去给合作的剧方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