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背包20年进化史都藏在装备党的衣柜里
作者 老刘
发表于 2023年11月

各位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先是爱上户外运动,又一路掉进户外装备的大坑。老刘,就是这样一位入坑多年的背包控代表。

他可以隨手从电脑里翻出一份始祖鸟90年代的产品目录收藏,也能给你侃侃而谈最新的背包面料科技。老刘玩装备的经历,其实很能代表许多国内驴友逐步进阶为装备党的过程。

从多年前闯入国人视野的笨重“登山包”,到如今成为了户外装备迷口中最爱讨论的轻量化之一,我们真的挺好奇这20多年,户外背包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过程。所以在眼馋老刘的那些珍贵背包收藏之余,这期我们把他拉来好好聊了聊,希望从他的角度来陪大家一起看看,被誉为装备之首的户外背包,到底是如何进化到今天的?

01

不如先跟大家说说,您是从何时开始迷上户外装备这条“不归路”的?

90年代在旅游公司上班,有一年春天带队陪着客人在杭州西湖边游玩,擦肩而过的几个年轻外国背包客引起我的注意,不是太热的季节他们清一色穿着短袖和短裤,脚上却穿着厚重的靴子。而且每个人身后都背着一个巨大的背包,那种又高又瘦的大背包至今记忆犹新。后来我知道它叫做叫登山包。

96年我也拥有了人生第一个专业户外包,60升的NIKKO。两年后,在南京边塞远景我又买了第一个进口品牌的专业户外包,配有TCS铝合金框架的的德国Bigpack。再之后又升级到一线品牌Osprey。这之后发现越来越多的品牌陆续入驻国内,也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养成了收集户外背包的习惯。

02

各类户外背包品牌陆续进入国内也有快20年的时间了,很多人也开始慢慢熟悉这些装备。

您觉得在这20年,户外背包有些什么依然“始终如一”的地方?

主流品牌的经典型号逐代升级后的价格也没有太多变化,像价格明显升幅的Osprey也确实把同款产品的定位提升了近一个档次。2002年花3000多买个一年背不到几次的登山包还是个挺奢侈的事情,那时我住的二线城市新楼盘也就这个平方价格。而现在房价早都升为五位数的了哈哈。

从品牌的分布来看,户外背包依然以美国专业品牌为主流。Osprey、Gregory等背包品牌在销量和品质上始终位居前列。以Deuter为首的欧洲专业品牌同样也占有一席之地。

同时,多品类经营的综合品牌也开始兼做背包,它们丰富了选择面,或者说满足品牌铁粉的需求,这些综合户外品牌掌握着系统的主流技术,并且有完善齐全的产品线。但是主打背包的专业品牌始终是中坚力量,也是很多装备爱好者在选购时的优先选项。

还有一个没有明显变化的就是价格。20年前,一款专业级旗舰款重装背包的官方定价大概在3000-4000元之间,次旗舰款在2000上下。时隔20年虽然我们的收入水平和物价指数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品牌背包的价格基本维持在20年前的水准。

03

为什么随着各种物价的上涨,户外背包在国内的定价基本都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呢?

当然在这20多年间,生产背包的各种原料配件成本可是有很大幅度的上涨,其实面对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为专业背包明显的降价了。

究其原因,户外产品的科技附加值随着整个行业的整体进步逐渐弱化,喜欢户外运动的人群几何倍率增长,市场越来越大和销量增加,产品的研发费用分摊后占比变小。

户外背包的产业越来越发达,制造技术成熟的生产效率提高也降低了成本,多数品牌在越南等人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开办工厂,KIFCO等配件品牌也相继入驻越南。背包产业形成区域集群,整条产业链的成本也会相应下调。这些都是背包价格逐渐下调的原因。

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你在购物平台上淘宝搜下D品牌的背包,可是先跳出来的基本都是O品牌或G的链接。户外品牌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除了产品的研发和推陈出新,营销策略和价格也是争夺市场的竞争方式。

04

OK,這一两年,对背包装备的讨论似乎越来越多了。相比20年前,您觉得户外背包形态有哪些直观的变化呢?

第一个直观感觉就是,背包的容量似乎相较20年前变小了。

背包界少了很多巨无霸级的狠角色。我个人偏爱重装徒步背包,早年特别心水几款大型徒步背包。Osprey的Crescent110,Gregory的DenaliPro105,始祖鸟的Bora95,DanaDesign的Astralplane等等。

本文刊登于《户外探险》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