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旁的“小苏格拉底”们
作者 李强
发表于 2023年12月

“在古罗马时期,只有富人有资格参军并分得战利品和土地,穷人没有资格。因此,我觉得罗马的统治并没有让所有人都受益。”尼克发言时表情严肃,很容易让人忽略他只有10岁,还是个四年级的孩子。

坐在圆桌另一边的同学吉米反驳道:“我不这么认为,富人也在帮穷人争取权益,”他低头看了看笔记,接着说:“教科书里说,当时有一项法律规定,穷人买粮食时可以用更低的价格。”

这是美国堪萨斯州威奇托市一所公立小学的一堂历史课。这样的讨论会每两周举行一次,30个孩子围坐成大小两圈,坐在内圈的孩子负责发言和提问,坐在外圈的孩子负责记录身前同学的发言。

一堂课下来,老师毫无存在感,她甚至没有站在两层圈子中间,只是在外围静静地观察着。她既不纠正同学们的回答,也不讲述任何知识点,更没有充当最终的裁判员。

学生们的目的也不是通过辩论争出对错。他们的任务是通过充分地表达和讨论,最终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古罗马的统治是否让所有人都受益?”

这是当前美国学校很常见的一种课程形式,被称为苏格拉底式研討(Socratic Seminar),有时也被翻译成“苏格拉底圈”。据说2400多年前,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们就是用这种形式来学习的。

苏格拉底对话录和《论语》的区别

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本人并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著作。我们今天依然能了解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是借助其学生柏拉图等人的论著。这些作品记录下了苏格拉底和学生们针对各种话题富有智慧的一连串问答和讨论,而苏格拉底往往充当的是发问者的角色,这也体现了这位“众师之师”的教育理念: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交谈、讨论甚至争辩来向学生传播思想。他从不向学生教授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得到结论。因此这些著述虽然形式上和《论语》类似,本质却截然不同。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师生平等的辩论方法,当他觉得学生回答错了的时候,一般不直接指出错在哪里和为什么错,而是通过不断的追问让对方发现自相矛盾的地方,从而逐渐找到正确的答案。

从古至今,西方教育界一直在探索苏格拉底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3年2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