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出现了荷兰、土耳其等不少国家更改或确定通用国名(主要是英语名)的事件。2023年9月,印度拟将通用的国名“India”废弃,仅使用印地语国名“Bhārat”(婆罗多)。印度不使用“India”的理由很简单,“India”是英语的一个外来语词汇,不是本国固有的国名。放眼世界,外语(尤其是英语)中不用他国现有国名(或官方国名)进行称呼的例子非常多。
外来名成国名
在北起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南端,西起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东端的大西洋,有一连串的岛群被称作西印度群岛。今天的古巴、牙买加、海地等国都在这个群岛内。历史上,这个群岛与亚洲的印度没有任何关联。1492年10月12日,受西班牙王室支持的航海家哥伦布于美洲巴哈马群岛登陆,误以为这里是印度,并将此地的原住民称作“印度人”(西班牙语:Indios)。
后来的欧洲人虽然发现了哥伦布的乌龙,但是“印度人”的错误称呼已经普及。于是,为了区别,在欧洲语言中,只能称真正的印度人为“东印度人”,美洲的则是“西印度人”。我国是通过英语“Indian”接触到“西印度人”的,就直接音译为“印第安人”或“印地安人”,免去了与真正印度人混淆的麻烦。
由于西印度群岛历史上分属不同欧洲国家,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国家,而在亚洲,有个名叫“印度群岛”的国家在上世纪出现了,即印度尼西亚。东南亚由于位于印度东部,被欧洲人称为“东印度”。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发展贸易以及拓展殖民地,抵达印尼后逐渐将原先的各小国吞并,建立了统一的殖民地。179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解散,荷兰政府接管这些地区,史称荷属东印度(印尼语:Hindia Belanda)。
1949年,荷属东印度独立。独立的新政权将该地区的国名取名为“印度尼西亚”(Indonesia)。“Indonesia”一词源自希腊语的“印度”(Indus)及“岛屿”(nèsos),本意即“印度的岛屿”。印尼古代深受印度文化影响,其实也能说得过去。
在英语中,土耳其长期被称为“Turkey”。这一英语词汇有“火鸡”“蠢人”等意思。2022年,该国致函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将国际官方名称更改为土耳其语“Türkiye”。
还有很多国家的英语名与原有名词根本看不出关联。芬兰在英语中是“Finland”,但在芬兰语中是“Suomi”。克罗地亚译名也是来自英语“Crotia”,克罗地亚语却是“Hrvatska”。格鲁吉亚的英语名称是“Georgia”,台湾方面根据英语译为“乔治亚”,与美国的乔治亚州混淆。在格鲁吉亚语中,这个国家名为“Sakartvelo”,音译为“萨卡特维洛”才是原本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