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夏神州,气象万千,四季景致,蔚为大观。冬天虽然没有春日的盎然、夏日的灿烂、秋日的丰硕,但是大自然却赋予它诸多独特的景观,为看似萧索的冬季增添了几分缥缈、清冽之美。那么,这些奇妙的冬季景观都是怎样形成的?又有哪些科学奥秘蕴藏在其中?接下来,让我们一一揭晓。
有关雾凇的“冷知识”
雾凇,俗称“树挂”,也被称作“傲霜花”或“琼花”。在人们的印象中,雾凇是东北地区特有的美景,其实,冬季我国北方和南方的高山地区都可能出现雾凇。吉林省吉林市的雾凇岛最为著名,有人将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和长江三峡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雾凇是在低温时,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雾凇形成的气象条件十分严苛,需要气温、水汽、辐射降温和风速相互之间的“完美配合”。首先,既要气温低,还要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当温度低、空气中水汽充足时,遇到降温,空气中的饱和水汽才能凝华成冰。其次,要具备晴空少云的气象条件。夜间有云时,地面向外的长波辐射减弱,地面降温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晴空少云的气象条件有利于辐射降温,为水汽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最后,还需要静风或微风条件。大风是雾凇形成的“天敌”,雾凇形成过程中若遇大风,刚刚形成的雾凇会被吹散,所以静风或微风条件为形成雾凇提供了保障。
那么,雾凇和霜或雪是一回事吗?霜和雾凇形状相似,但形成过程有别。霜主要形成于晴朗微风的夜晚,水汽遇冷凝附于地面或物体上,凝结为固态,形成了霜。而雾凇的形成有着更为复杂的物理现象,需要同时满足低温和充足的水汽这两个苛刻且彼此矛盾的条件。此外,雾凇也不是雪,雪只能覆盖在草木上方,而雾凇则可以缠绕在草木上。当然,雾凇更不是冰凌,冰凌又被称作“雨凇”,是冻雨的产物。一旦出现冰凌必须及时处理,以免高空坠落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