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在诗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不仅要“更上一层楼”,还要从地球飞入太空,以便更好地认识自身的生存环境,探索隐藏在茫茫宇宙中的无限奥秘。在探索太空的漫长历史中,并非只有人类离开了地球,还有一些动物也进入了太空,默默地为太空探索事业做出了贡献。

果蝇:第一种航天动物
果蝇是一种随处可见的昆虫,因喜欢舔食水果而得名。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起眼,却是科学家眼中优秀的实验对象。果蝇在太空科学实验中的应用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1947年2月20日,果蝇搭乘美国人缴获的由德国纳粹制造的V-2火箭升入太空,并成功活着返回了地面。
自此,果蝇进入了太空探索的领域。在首次太空任务中,科学家就开始关注并研究果蝇在失重环境下的繁殖和变异情况。数十年间,科学家们不断地进行观察和实验,逐渐发现了果蝇在失重环境下的生理和行为特征。

果蝇对大自然的适应力让人惊叹,即使在太空中,它们也表现得游刃有余。果蝇用于太空研究的最大优势,就是它们不会在本来就很小的宇宙飞船上占据太多空间。同时,它们的小巧身躯与易繁殖性还为科学家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实验设计和更多的重复测试机会,是天赐的合作伙伴。目前,已有许多航天实验室与研究团队使用果蝇作为实验对象,研究动物对宇宙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
猴子:太空之旅一波三折
1948年6月11日,美国空军试图将一只名为“阿尔伯特一世”的猴子送入太空。然而,悲剧发生了!“阿尔伯特一世”在到达太空之前,就因舱内氧气不足而不幸窒息身亡,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1949年6月14日,美国人又让猴子“阿尔伯特二世”随火箭发射升空,它成功地进入了太空,成为历史上第一只进入太空的猴子。
但是,在完成任务后的返回过程中,由于故障,太空舱的降落伞未能及时打开,这只进入过太空的猴子最终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为人类的航天事业牺牲了自己。此后,“阿尔伯特”家族接连遭遇悲惨命运,“阿尔伯特三世”、“阿尔伯特四世”、“阿尔伯特五世”和“阿尔伯特六世”都未能幸免于难。
在航天领域最成功的猴子是母猴“叶琳娜”。1961年7月1日,“叶琳娜”随着太空舱升空,进行了一次长达15分钟的太空飞行。这项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地球轨道上的生物反应,检测生命在外层空间环境中的生理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