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爸爸却未必是天才。老莫扎特只是普通人,一个二流乐师,一辈子被卑微贫穷折磨,导致目光短浅。儿子的天才就像老天迟到的犒赏。3岁的莫扎特,一坐到钢琴前就把游戏忘得精光,毫不费劲地将听过的曲子一音不漏弹下来。老莫扎特两眼发光,这下终于时来运转了。接下来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栽培和宣传儿子。
毫无疑问,老莫扎特是出色的音乐教师、成功的营销专家,他让莫扎特成为史无前例的音乐神童。
如今音乐学、教育学、胎教、育儿、心理学、成功学等等各个领域都在研究神童莫扎特现象。他的智商?他有多少天才?他的神童指数?他的训练方法?4岁弹琴、5岁作曲、8岁公开演奏,12岁写歌剧,真是不可思议。
著名商业记者杰夫·科尔文的调查结果是,莫扎特被高估了。那些4岁作的曲皆由父亲记谱并润色,8岁写的交响曲几乎都在模仿巴赫,16岁的钢琴协奏曲并无创造性,只是将巴赫的音乐重新编排。21岁的第九钢琴协奏曲才是莫扎特第一篇被世人认可的杰作,而在此之前,他已经接受了18年的专业强化训练。也就是说,莫扎特的童年与如今的音乐学院的附小、附中的孩子并无太大区别。
所以,功劳在他老爸。他的童年被父亲花了不少时间与精力包装宣传。每到一地演出,老莫扎特花血本雇高级专用马车,先塑造一个业已成名的形象。在演出之前四处宣传,节目单印得像马戏團海报。演完之后各种奉承攀附,钻营贵族保护人(就是现在的赞助商)圈子,每发现有可图的赞助人便四处托人写推荐信。然后写信给家乡的大主教,炫耀在各地的成功,详细描绘上流社会多么奢侈讲究。
一般的励志读物都反天赋,把天才从天上拽到人间,好让我们这些普通人对自己多一点信心。这位商业记者的周详考证,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现成的范本。老莫扎特是一位严格而巧妙的教师,他为莫扎特设计的功课都是“刻意练习”,即根据学生的才华、接受力、强项与弱势分别设计的练习,如此音乐技能就像打桌球一般以直线路径轻松敲入洞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