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致命美味的秘密
作者 刁统治
发表于 2023年12月

“河豚欲上”,上来干啥?

所谓“河豚鱼”,其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河豚”,可以泛指鲀形目鲀科鱼类、尤其是淡水中的鲀科成员。狭义则特指鲀科当中,可食用的几种“东方鲀”。

我国传统上食用最多的,是暗纹东方鲀。它们成年体长约35厘米,腹部白色,背部棕褐色,有4~6条不明显的暗褐色宽横纹,因此得名。在中国,暗纹东方鲀平时分布于东海、黄海和渤海,每年春天都会由海入河,游进长江下游水域产卵。北宋文豪苏轼的名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描写的就是这种季节性洄游。

河豚到底有多毒?

河豚体内的河豚毒素,是自然界最强的神经毒素之一:一只河豚所含毒量,足以杀死30名成年人。河豚毒素不但毒性强烈,还非常稳定:盐腌、日晒、蒸煮都无法分解。要彻底破坏,则需220℃以上高温加热20~60分钟。家常烹饪中,只有爆炒或油炸能达到这种高温,但真要是煎炸半个多小时,鱼肉就算无毒也没法吃了。

人体摄入河豚毒素后,会在10分钟到6小时内发作,毒发时头晕呕吐,口舌麻木,呼吸无力。一旦摄入过量,即便现代医学也无法医治,4~6小时就会死亡!对此,古人虽提出过多重解毒方法,但都经不起检验,其中最靠谱的唯有:喝粪汁催吐。对吃河豚中毒,现代医学的救治办法,也是第一时间催吐洗胃。

值得一提的是,河豚毒素并非河豚的“独家秘技”,比如著名的海中毒物——蓝环章鱼,还有多种鱼类、海洋无脊椎动物,以及陆地上的一些蝾螈,体内都含有河豚毒素。

本文刊登于《今日文摘》2023年2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