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秀昌教授长期致力于雅斯贝斯(Karl Jaspers)学说的研究。2006年5月,他撰写的《生存·密码·超越——祈向超越之维的雅斯贝斯生存美学》通过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版),这是汉语学界第一部系统研究雅斯贝斯美学思想的专著;2020年6月,他翻译的《斯特林堡与凡·高》(雅氏早期艺术家专论的代表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该书在汉语学界的第一个中译本;2023年2月,他撰写的《生存·悲剧·超越:雅斯贝斯〈悲剧的超越〉导读》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列为潘知常教授主编的“西方生命美学经典名著导读丛书”之一种。在与雅斯贝斯进行的近二十年的生命对话中,孙秀昌循着专题研究与原典翻译相互成全的治学路径,不断地敞开着雅氏学说的多重面向。他最近出版的《雅斯贝斯艺术家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7月版),系其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雅斯贝斯艺术家论研究”的结项成果,这部一百万言的书稿是汉语学界首部深入探究雅氏艺术哲学思想的学术著作。
壹
正如作者在该书“绪论”部分指出的,雅斯贝斯并不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学院派哲学家:
他从未将唤醒生存意识的哲学活动当作一种专业化的职业来对待,也没有兴趣自创一套自圆其说的哲学思想体系。就其藝术哲学思想来看,他始终立足于“生存”这一根源来思考哲学与艺术的张力问题,他的诸多见解并没有像康德的 《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的 《美学》、 叔本华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那样以某种美学体系的形式公之于世,而是散见于其毕生精神求索的多种著述之中。(《雅斯贝斯艺术家论研究》,P10)
这意味着对雅斯贝斯“艺术家论”的研究需要面向他的宏富的哲学文本,从总体上把握其中心命意与致思理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通过细致的爬梳和深度的阐释,理解作为雅氏生存哲学有机组成部分的“艺术家论”;与之相应,把“艺术家论”安放在雅氏哲学大厦中“是其所是”的位置,又可从整体上推进对其生存哲学的理解。
该书正是在这种良性的“阐释循环”中考察雅氏与其心仪的“大艺术家”所进行的对话,并介入其中与雅氏及其所论的艺术家展开对话。这让该书在方法上颇为切近雅氏“做哲学”的旨趣,即用体验性的思维(而非科学性的说明)来理解作为“大哲学家”的艺术家。就此而言,该书不仅展现了雅氏与艺术家们的对话,更是作者投身其中的体验之旅、发现之旅。作者以内在于雅氏思想中的“生存”与“理性”之间的张力为运思枢纽,逐层深入地阐发了雅氏的思想渊源、艺术之思、艺术家论的韵致及其所论艺术家的生存样态,在此基础上对雅氏所区分的三种典型样态的艺术家——客观表现型的生存艺术家、主观体验型的生存艺术家、理性生存型的艺术家——分别进行了深度诠解。
就作者对雅斯贝斯艺术哲学思想所研究的规模和力度而言,该书堪称纪念碑级的典范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