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日休为何要作大运河的翻案诗
作者 王彬
发表于 2023年11月

皮日休是晚唐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多同情民间疾苦之作,对社会民生有深刻的洞察和思考。他的两首汴河怀古诗,一改前人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批判,肯定其功绩,甚至说隋炀帝“共禹论功不较多”,作出这样的翻案诗,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隋炀帝曾下令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元和郡县图志》(卷五)记载:

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

通济渠就是唐宋时代的汴河,唐代曾改名为广济渠,但一般仍以汴河、汴水相称。汴河是大运河中最主要的河段,溝连黄河和淮河,西通河洛,南至江淮,南方的物资和商旅,从水路到洛阳和长安都要由此经过。隋唐大运河是唐代主要的漕运路线,唐代没有大规模开凿运河,主要是对隋代已开凿运河的疏浚整理。

唐诗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开凿大运河的游乐目的、巡游的奢华以及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方面。如许浑《汴河亭》“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汪遵《汴河》“隋皇意欲泛龙舟,千里昆仑水别流”,罗隐《汴河》“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王泠然的《汴堤柳》:“隋家天子忆扬州,厌坐深宫傍海游。穿地凿山开御路,鸣笳叠鼓泛清流。”都直指隋炀帝开大运河是为了方便巡游行乐。还有对隋炀帝在大运河沿线栽种柳树的批评,白居易《隋堤柳·悯亡国也》最具代表性,其诗云:

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

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

老枝病叶愁杀人,曾经大叶年中春。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

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舟。

…… ……

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

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

“隋堤柳”是隋炀帝奢游亡国的见证,成为后代反思前朝灭亡教训的常用意象。隋炀帝开通汴河与巡游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许棠《汴河二十韵》诗曰:“所思千里便,岂计万方忧。”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巡游)所经州县,并令供顿,献食丰办者,加官爵,阙乏者,谴至死。”隋炀帝的汴河巡游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使民不聊生。所以罗邺《汴河》感叹:

炀帝开河鬼亦悲,生民不独力空疲。

至今呜咽东流水,似向清平怨昔时。

张祜《隋堤怀古》诗曰:

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锦帆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

那堪重问江湖事,回望空悲绿树烟。

隋朝完成了南北统一,但很快又亡国。唐朝的诗人面对大运河,想到隋朝的短暂历史,涌起兴亡之叹。刘禹锡《杨柳枝词》诗曰: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枝杨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由汴水及河畔的柳树,联想到柳絮飘入宫墙,由炀帝行宫想到前朝的亡国。李益《汴河曲》诗曰: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诗人由眼前的汴河引发吊古伤今之情,以汴水春色与隋宫成尘对照,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有警示意义,以隋朝兴亡寄寓唐代盛衰之忧。诗人在讽刺之余,更多的是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然皮日休则翻案前人,高度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绩,那是为什么呢?

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诗曰:

其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第一首诗的一二句,写隋炀帝声势浩大的队伍借道汴河巡游,其船队从洛阳一直延伸到扬州。隋炀帝在大运河完成之后,曾作诗颂其丰功伟业,诗曰“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江都宫乐歌》)、“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泛龙舟》)皮日休“载道扬州尽不还”句,也暗示了隋炀帝在扬州被部将宇文化及所杀,自然将开通大运河与隋朝灭亡联系起来。

本文刊登于《博览群书》2023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