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记者,面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有机会了解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这是其他行业都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这个特点和优势,既可以让记者具有广博的知识、有望成为社会活动家,也容易让记者浮于表面、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自以为是,好像什么都懂,实际上对什么都是一知半解。
能否深入到某些领域、进而成为业内的知音、乃至“行家里手”呢?这是我一直探索和追求的。
我有30多年的新闻工作从业经历。其中,关注文物和考古,对相关报道保持足够的热情,是我一以贯之的。
一本书的特殊“礼遇”
现在,许多人退休之后都颐养天年了,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关注的人也会越来越少。让我没想到的是:在我退休后出版的《揭开神秘西夏的面纱》,学术界和各界读者竟然如此关注,给了我在职时都没有“享受”的礼遇:一是出版社和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对这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二是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著名西夏学专家史金波慨然为本书写了序,三是有关部门联合为这本书召开了出版座谈会。
《揭开神秘西夏的面纱》是反映考古成果、追踪西夏研究、探寻西夏文明的,多是我采写的新闻稿件,基本都在报刊上发表过。因为此前尚无这类图书出版,所以也算填补了一个空白。大概正因为如此,2020年9月,这本书在甘肃文化出版社一面世,就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全国著名西夏学专家史金波先生不仅在百忙中拨冗作序,而且高度评价了这本书。尤其让我感动,也让相关学者感到不同寻常的是:他不是一般地应付了事,而是认认真真、洋洋洒洒地写了几千字。在序言的开篇,他就写道:“在西夏学界,提到庄电一先生无人不晓”。他还称我是“西夏学前行的鼓手,也成了西夏学专家们的知心朋友”,还说我“这种浓烈的历史文化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矢志不渝的坚守值得大家学习”。对史金波先生的过高评价,我是受之有愧的,但说我是“西夏学专家们的知心朋友”,却是个事实,也令我特别欣慰。
专门为《揭开神秘西夏的面纱》出版召开座谈会,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因为此前我已经出版过十多本书,对包括自以为分量较重的书籍在内,我都没有,也没有谁提出要举办座谈会。为《揭开神秘西夏的面纱》举办出版座谈会,是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和甘肃文化出版社的一致意见。2020年11月10日,甘肃文化出版社总编辑郧军涛一行数人专程从兰州赶到银川,郧军涛事先还写好了发言稿,对全书做了精辟的分析。座谈会开得很热烈,著名民族史学专家陈育宁教授、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杜建录,西夏学专家、韬奋出版奖获得者汤晓芳等到会的专家、学者以及到场采访的十多位记者全都发了言。
所有的活动、所有的议论都因这本书引起。这样的“礼遇”,对我这样的普通记者来说,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一群相互信任的“知音”
在我看来,称我为专家学者的知心朋友,是史金波先生对我的充分理解、高度信任。他把我当知己,我也把包括他在内的许多专家学者都当作知己。2009年,史金波把新出的西夏学专著《西夏社会》从北京寄给我时并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但我在认真学习、研读之后,觉得有报道价值,就写出报道《〈西夏社会〉再现西夏社会面貌》,《光明日报》将它放在了头版的突出位置。
要做好文物、考古报道,不仅要了解文物的价值、了解考古的意义,而且要了解专家学者的学术追求和价值观念。
在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展示厅,有一张报纸被装入镜框,那是2010年6月10日的《光明日报》。之所以能“享受”到如此特殊的“待遇”,是因为这张报纸在报眼位置刊登了我的一篇稿件。有人会问:报道西夏学研究成果的媒体很多、相关稿件则更多,为什么只有这一篇独享“尊贵”?因为这篇题为《宁夏大学研究成果再次印证:“西夏在中国,西夏学也在中国”》的报道,不仅反映了西夏学的研究成果,而且表达了他们的学术追求和科研志向。当然,这只是我的理解。
曾担任宁夏社科院院长、银川市市委书记、宁夏大学校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的民族史学专家陈育宁,在西夏学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所以在辞去一个个官衔之后,就出任西夏学博士生导师,这种“传奇”经历实不多见,也非常人所能。有感于他在教育界、学术界、党政界的从容转换,我写出了《陈育宁:政坛·杏坛·书案》的长篇报道,《光明日报》编辑部不惜以半版的篇幅刊登。这篇报道也因为准确的定位和如实的报道而被陈育宁特别看重,便有意将它收录在自己的专著中。
在文物、考古界,我真的有许多心心相印的知音。曾獲“毕昇奖”的西夏学考古专家牛达生,是在退休后才“崭露头角”“广为人知”的,他曾不被人“待见”,但我在深入了解了他的学术研究和精神追求之后,深感对他值得大书一笔,于是便在《光明日报》上发出了整版报道。中央民族学院历史专业毕业的周兴华在归队后担任过宁夏博物馆馆长、宁夏文物局副局长,但因他曾经长时间担任乡、县领导干部、脱离过所学专业而被个别人质疑,但他具有非常敬业的精神,即使在年过七旬之后仍然坚持野外考古,我认为仅此一点就值得给予肯定,为此,我写出了《实地考察不辞劳苦,勤奋笔耕孜孜不倦:周兴华年逾七旬新著不断》等多篇报道,他也以我为知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