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的情怀
作者 甘其勋
发表于 2023年11月

2018年12月18日,人民教师于漪获颁“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9月29日,于漪再次作为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获得“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五年来,全国教育工作者掀起了一波波向于漪老师学习的热潮。

2018年8月21日,上海教育出版社举办《于漪全集》首发式。这是第一套中学教师出版的全集。

《于漪全集》分为基础教育二卷、语文教育二卷、课堂教学四卷、阅读教学三卷、写作教学四卷、教师成长、序言书信、教育人生各二卷,计21卷,约700万字。五年来,我陆续读完这套皇皇巨著,觉得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显著提升。

近日获悉,《于漪全集》修订版已于2023年8月出版,惊喜之余,我重新整理个人的学习心得,努力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以就教于教育界的同仁。

于漪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我敬重她的学问,敬重她的人品,更敬重她對基础教育、语文教育、阅读教学的深情和坚守。

我认识于漪老师,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与改革开放后的语文教育进程基本同步。40年来,我有幸多次向她当面聆教、常用书信请教。研读《于漪全集》过程中,我找出了于漪老师1995年至2010年的部分来信12封。重读一封封字迹工整娟秀、连标点符号也少有改动的书信,仿佛再次聆听于漪的谆谆教诲,看到于漪那颗拳拳的赤诚之心。

“改革先锋”“人民教育家”这两个称号有哪些深刻的内涵,于漪老师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什么?这类宏观的问题,不是我这个普通教师能全面、完整回答的。只能化大为小,化繁为简,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地反躬自问:我要向于漪学习什么?综合我从文章论著、往来函件和耳濡目染中获得的认知,我觉得自己应该向于漪学习的精神品质主要有几个方面。

先忧后乐,关注国运的赤子情怀

于漪是千百万一线教师的普通一员,自称“草根教师”,但她这根“草”把根深植于祖国的大地,把三尺讲台的普通岗位,看作国家兴衰伟大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觉地“铁肩担道义”, 一肩挑着学生的现在,一肩挑着国家的未来,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从教一个甲子以来,于漪不断叩问自己:“教育是什么?”“基础教育是什么?”她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逐渐认定:教育就是立德树人,培养一个大写的人。她明确肩负的责任,教师心中要有民族、国家、世界、人类,坚信教书必须育人,“教师的神圣职责是点亮生命灯火,学生的以及自己的”(《点亮生命灯火》)。于漪身居校园,但她思考教育问题,既有历史的深邃眼光,又有世界的广阔视野。她在给我的信中曾说: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它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与精神的历史。语言文字本身装载着文化,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的根,语言是文化的根,所以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根之根。

她说:当今世界综合国力之争,说到底是人才之争。而人才之争就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基础教育为学生的素质奠基,任务光荣而艰巨,责无旁贷。(《于漪全集》第1卷P127-132《奠基,“奠”怎样的“基”?》)

范仲淹有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有诗云“位卑未敢忘忧国”;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于漪汲取古代士子的思想精华,以天下为己任,把她从事的基础教育,与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发展,紧紧联系起来,具有关注国运的赤子情怀。

“人民教育家”时刻关注国家发展、民族命运、人民苦乐,不是只关心个人名利。

面向未来,热爱学生的教育思想

于漪说:基础教育没有选择性,要教好每一个学生。她多次呼吁:“要敬畏孩子的生命,不要浪费孩子的生命。”“在乱七八糟的东西中,孩子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家长、老师都要负责任地引领,要让孩子能明辨是非。”她悉心研究当代学生的特点——敏于思索,善于质疑,兴趣广泛,见识宽广。当代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常有自己的看法,不与别人苟同,以表示有独特的见解。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教学时心中就有了底。

于漪继承发扬“因材施教”的优良传统,在教学中,她胸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悉心观察、了解、研究学生的情况、特点,分别给予不同的引导。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到点子上。

以口头表达能力为例,有四个同学口述能力都差,说话含糊不清,断断续续,非但不能成段,连成句也困难。乍看起来似乎都有口吃的毛病,但仔细调查辨别,却各有千秋。第一个同学说话时舌头似乎短了一点,经过再三谛听、分析,终于找到了口齿不清的症结所在。第二个同学是由于家庭语言环境长期的影响。因为是独子,十分娇惯,父母视已是中学生的儿子为幼儿,讲话时停顿多,规范性差,孩子接受这种语言的信息多,耳濡目染,形成习惯。第三个同学是小时候学口吃的人讲话,于是也逐渐口吃起来。想改,但一说话就紧张,脸憋得通红,越紧张越说不清。第四个同学是思维比较迟钝,对来自教师和同学的问题不能迅速地作出反应,因此说话嗯嗯啊啊,疙疙瘩瘩,含糊不清。弄清楚他们口述能力差的各自原因,才可能寻找出最佳方案来纠正毛病,提高能力。第一个同学先从生理上解决,请医生诊治决断,手术治疗,然后再进行说话的训练。纠正第二个同学说话的毛病是先与家长联系,剖析家庭语言环境的重要,请家长注意说话的质量,再帮助同学进行单句的训练,阅读口语化的材料,从简单的说话开始。对第三个同学注意用“稳定剂”“安慰剂”,逐步消除他的紧张心理。第四个同学则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意训练他思维的灵敏度,在他回答问题时指导他想清楚了再说。如果不认真地辨别这些同学的差异,就不可能出现上述四种不同的做法。(《于漪全集》第20卷P19-20《追求,孜孜不倦地追求》)

这是一个典型的教育案例。于漪说过:“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多角度、多层次、多模式的因势利导,长善救失,大大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她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学行为,把“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些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可铸可塑的模型。在她的爱心、诚心、耐心、细心感召下,不管是冒尖的,比较差的,还是一般的,所有的孩子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明显提高,充分的发展,一个个“后进生”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人民教育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不是偏爱高分考生。

直面短板,正视问题的犀利眼光

7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绩,于漪老师既为我们的进步欢欣鼓舞,也清醒地看到短板和问题。

本文刊登于《博览群书》2023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