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瑜伽”
作者 张励耕
发表于 2023年11月

“瑜伽”是人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词,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或接触过,那么,“瑜伽”到底是什么呢?很多人可能首先会想到现代瑜伽馆里各种与身体有关的练习,还有些人体验过传统瑜伽中的呼吸、冥想等内在练习,甚至听说过瑜伽哲学、《瑜伽经》……确实,这些都是瑜伽当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瑜伽又远远不止于此。

“瑜伽”的丰富含义

“瑜伽”原本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古老概念,包括但不限于冥想、哲学等内容,既提供具体的练习方法,也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如果能正确地在综合意义上学习、练习瑜伽,人们不仅可以获得身心的平衡与愉悦,还可以找到解答人生根本困惑的途径与方法。要想厘清这么多“瑜伽”,就要追根溯源,从瑜伽的起源地古印度讲起。

先说瑜伽的本意。从词源学上看,梵语中的“yoga”一词与英语中的“yoke”同源,字面意思是“轭”,表示调控、驾驭、连接、结合等意思,中国古代也译作“相应”。瑜伽的雏形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两三千年,在印度河流域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石刻上,就有一些人物的姿态类似于静坐冥想,被认为有可能是当时的修行者。到了公元前五六世纪至公元初,在印度最早的哲学文献奥义书中,已经明确出现了“瑜伽”一词,如“摆脱污垢和死亡”“达到梵”的“完整的瑜伽法”,通过控制感官和呼吸来看清自我本质、看到梵的“禅瑜伽”,能够达到与梵合一的瑜伽六支,等等(参阅黄宝生译《奥义书》,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可以看出,在最初的时候,瑜伽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冥想,二是通向梵(即印度人认为的至高存在)的修行方法。

第二说作为精神方面练习的瑜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对瑜伽进行系统性的论述和阐发,此类著作的第一部代表性成果是帕坦伽利(也译作“钵颠阇利”)的《瑜伽经》(参阅黄宝生译《瑜伽经》,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研究一般认为其成书年代在公元2世纪至5世纪之间。在理论上,《瑜伽经》认为人生有很多烦恼和痛苦,因此需要修习冥想(中国古代译作“禅那”)和三摩地(中国古代译作“定”或“三昧”,与“禅那”一起合称为“禅定”),从而达到解脱——解脱正是古印度修行的最高目标。在实践上,《瑜伽经》介绍了包括调息(即控制呼吸)、选择特定的冥想对象等在内的修习方法,分类总结了不同状态的三摩地,还要求修习者遵守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所有这些方法被归结为“瑜伽八支”。帕坦伽利的瑜伽体系在后来被称作王瑜伽,指以调息、冥想等为具体方法,致力于心理和精神方面提升的瑜伽,这个意义上的瑜伽有些类似于汉语中的“禅修”。

第三说作为一个哲学流派的瑜伽。《瑜伽经》的哲学理论即瑜伽派的哲学,是印度正统六派哲学之一。但是,冥想的方法并不为瑜伽派所独有,而是在各个流派中被广泛接受,甚至非正统的佛教和耆那教也使用这样的修习方法,而《瑜伽经》中的一些内容也受到过佛教的影响,这说明瑜伽实践和瑜伽背后的理论是可以分开的,瑜伽练习并不必然与瑜伽派哲学结合在一起,瑜伽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冥想被广泛应用于佛教的禅修,乃至演化为心理学中的正念疗法,在现代生活中发扬光大,这些都脱离了原本的瑜伽理论。但这也正能说明,瑜伽的本意之一“冥想”是从古到今帮助了无数人的方法,只是很少有人知道这样隐秘的渊源。

第四说作为修行途径的瑜伽。瑜伽的发展还有不同的路径,《摩诃婆罗多》的插话《薄伽梵歌》就代表了另一种对瑜伽的理解。《摩诃婆罗多》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薄伽梵歌》虽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却以诗歌的形式生动精彩地讲述了宗教哲学方面的深刻道理,因而也被单独奉为一部经典,在印度家喻户晓。这部经典的核心思想就是业瑜伽、智瑜伽、奉爱瑜伽(黄宝生译本译为“信瑜伽”),分别指通过行动、通过知识和智慧、通过虔信和崇拜的方式,最终实现与梵合一、获得解脱。可以看出,這个意义上的瑜伽的含义较为宽泛,指的就是修行途径,以冥想为代表的“瑜伽”只是这些途径中的具体方法之一,而且并不是必需的。

第五说作为身体练习的瑜伽。到了近现代之后,瑜伽练习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并且进一步与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方面的诉求相结合,这其实属于哈他瑜伽。

本文刊登于《博览群书》2023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