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长的文明发展史早已说明人类是具有群居习惯的社会性动物,人们甚至将独处误认作是孤独,为此,大多人都不喜歡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伏案读书等。其实,孤独感与人所处的环境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有时候在群聚活动中,个人的落寞和孤独反而还会被热闹的氛围衬托得更加明显。独处之所以被误认作是一种孤独的形态,只不过是人在独处的过程中更容易回顾过去并进行自我反思,甚至开始追问自我的个人价值与生命意义,而这些问题都过于沉重,往往都会让人陷入消极的情绪里,感到迷惘与无助。也因此,现实生活中的人多数不愿独处,习惯性地逃避面对孤独。如何面对孤独,处理由孤独感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情绪,对于现代人来说,早已变成了一个迫切想要解答的问题。
壹
2022年,吕正惠在逢甲人文阅读讲座,以“古典乐曲与现代生活”为题演讲,谈到了他与音乐结缘的心路历程,他从高二开始听古典音乐,“真正听音乐入迷,到没有音乐就活不下去,大概是45岁以后”。1989年之后,吕正惠遭逢中年危机,原本是一个爱交朋友的人,但那段日子却常感到孤独,几乎接近得忧郁症。原本热爱读书的人,只字片语都读不下去,心情绝望到极点。也正是那时,他专心投入古典音乐,从一开始每周买三张唱片,到后来一周买50张唱片,最终拥有四万张CD。
在人生最低潮的十年,是古典音乐陪伴吕正惠走过这段低谷,有时一天可以听上十个小时。他没日没夜地听音乐,直到开始写作《CD流浪记》。他屡次坦言自己受惠于音乐:
我以前爱读书,从读书中增长不少见识;但这十年来用心听古典音乐,从中又学习到许多不曾预料到的东西。原本只是想安慰心灵,没想到自己还会因此“长进”一些,便更觉得欣喜。(《听古典音乐求取心灵平衡》)
他说,在独处的时光,不妨以音乐为媒介,静心聆听自己与孤独的协奏曲。他的音乐随笔集《CD流浪记》在海峡两岸再版多次,被誉为浸润了豪爽而沉郁、爱酒亦爱音乐的台湾左统文人的精神写照。
该书第一版是九歌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的《CD流浪记》,收文34篇,吕正惠说,这些文章“主要作于1995年至1998年这三年之内,那也是我这一辈子中心情最差的时候,是古典音乐给了我极大的安慰”。第二版由九歌出版社授权,先是2000年1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CD流浪记》,接着收入“爱乐人书系”,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和文化艺术出版社联合于2001年1月出版的《CD流浪记》,这一版加了13篇音乐家素描,收文47篇。第三版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的《CD流浪记:欣赏古典拥抱浪漫》,收文55篇。第四版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的《CD流浪记:从大酒徒到老顽童》,收文63篇,吕正惠认为:“我这本小书并不纯粹是关于古典音乐的随笔,其中还记录了我50岁前后的一场精神危机。”
贰
《CD流浪记》里的文章不是专业性的音乐评论,作者不是用行业术语向读者阐述一首交响乐中是由多少种乐器组成,不同的指挥家和演奏者的合作是如何将一首乐曲演奏出不同的感觉。吕正惠侧重表达的是从音乐及音乐家处引发的情感共鸣,比如在《以艺术代替革命》一文中,谈到意大利的钢琴演奏家波利尼时,吕正惠就从其一丝不苟的演奏方式联想到了海明威的文学创作:
因此我就想起了海明威。他酷爱描写斗牛士、拳击手、打猎、捕鱼。这都需要勇气和技术,两者合在一起,一切都变得干净、利落。譬如那个捕到大鱼的老渔夫,他捕鱼的技术无懈可击,他的耐力与勇气谁也比不上,捕到什么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奇异的美”表现在海明威极为省净、每一个字都像一颗晶亮的鹅卵石的风格上。
他还想到了以毕达哥拉斯学派为典型所推崇的建立在几何基础上的画作:
我也就了解到,以几何圆形为基础的画可能是最“美”的画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