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筝新作品《海之波澜》的传统与创新
作者 翁梦南
发表于 2023年11月

我国筝乐已有两千余年的发展历史,新时期的古筝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呈现新的风貌。本文选取了青年作曲家王瑞的古筝新作品《海之波澜》,并对作品中蕴含的美学意味及其结构技法、演奏特征进行分析,以此窥探中国当代古筝音乐作品在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之间的平衡。

中国筝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目前筝乐作品逐渐形成了“传统筝曲”与“创作筝曲[1]”两大类型。筝乐在我国古代盛极一时,数量浩瀚,关于筝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可追溯至战国前的“秦筝”。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流变,传统筝乐的表演形式呈多样化发展,各地方流派在形制、技术特点、定弦等方面多有不同,如河南筝派在弹奏中擅长使用“扎桩”奏法;山东筝沿用“碰八板”的板式特点形成了独立的筝曲风格;陕西筝则保留了“花音”“苦音”的地方戏特征……上述傳统筝曲门类庞杂且丰富多彩,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筝乐的坚实基础。此外,早期筝曲使用中国传统记谱法如工尺谱、文字谱记谱,相传潮州音乐中的“二四谱”的起源也与潮州筝乐有关,这种古老的记谱方式在传播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后由一代筝乐宗师曹正先生依据古琴指法将古筝工尺谱记谱移植为简谱或五线谱记谱,对于古筝音乐的传播与教育起到了建设性的积极作用。此类作品划归为“传统筝曲”,其经典曲目在现代舞台上经久不衰。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渔舟唱晚》,标志着筝乐走上了专业创作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筝曲在摸索中呈现新的面貌,五十年代在民族传统音乐振兴的大环境下,诞生了《庆丰年》等新作品;六十年代,古筝乐器改革表现在定弦、旋法构成、技法等多个方面,出现了如王昌元《战台风》等作品,并在当时颇为兴盛,此后创作的筝乐作品在织体上也更加丰富;八十年代以后,随着音乐创作观念的更新以及“新潮音乐”的兴起,创作型的筝曲成为学院派作曲家爱用的载体,同时也在演奏技法、定弦定调、作曲技法上探索了更多的可能性。此类创作型古筝新作品划归为“创作筝曲”,它们多依托传统古曲的基础进行创造型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海之波澜》是青年作曲家王瑞2018年创作的古筝协奏曲作品,该曲于同年8月获得中国原创古筝新作品大赛的金奖,作曲家王瑞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和声专业博士。再此之前,他曾斩获2016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金胡琴”奖、2017“敦煌杯”琵琶原创作品大赛、2017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节民乐室内乐评选、2018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优秀笛箫奖”等多项民乐原创作品奖。通过对作曲家进行访谈笔者了解到,本次古筝原创作品比赛的评委包括作曲领域的专家、古筝领域的专家以及现场观众共同参与,也就是说,此曲创作的初衷既具有专业素养,又贴近观众的审美偏好,兼具专业性与可听性、普及性,是古筝作品综合能力的呈现。目前,《海之波澜》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或线下平台演出,也曾有演奏者以此曲参加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备受专业古筝演奏者及业余爱好者的好评。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自2018年起,曾有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专业演奏者以《海之波澜》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也曾有期刊论文刊登与该作品相关的内容,研究的范围大都聚集在该曲的音乐分析及演奏体会方面。足以证明《海之波澜》在古筝表演甚至理论研究中所具备的价值。依据多年习琴的学习经验与演奏体会,本文将在此谈谈《海之波澜》作为新创作筝曲作品所具备的继承与创新意义。

一、《二十四诗品》的美学意味

中国的丝弦、弹拨乐器大都承载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深刻内涵与思想,蕴含着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海之波澜》的美学思想来自于我国古代诗歌美学理论专著《二十四诗品》,又名“诗品二十四则”。这部美学专著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囊括了古代的诗歌风格和美学意境,并将诗歌中蕴含的不同类型与境界分为24类进行探讨。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3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