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钱没了还可以再挣,但时间错过了就真的再难弥补了。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之前在节目上谈到“是否会让孩子住校”时,他斩钉截铁地表示:“我没让我的孩子住校,就算我和妻子为此会很辛苦,比如早晚要接送等,但人生不正是这样吗?”
孩子的成长是一条无法回头的单行道,如果父母不能及时给予陪伴,不仅会让原本亲密的亲子关系变得生疏,也会把孩子变更好的可能一并抹除。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永远是有限的,父母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好孩子是管出来的,优秀的孩子是陪出来的。只有家庭教育发挥了作用,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加健康和优秀。
真正优秀的孩子,都是父母陪出来的
美国的一个教育机构曾经做过一个调研,主题是“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测试上得高分”。他们惊讶地发现,智商、社会条件甚至经济地位,都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父母的陪伴,所有得高分的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有句话说:“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优秀的人的潜质,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被誉为“华人家教典范”的教育家刘墉就养出了一对十分优秀的儿女。儿子刘轩,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还是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拿过综艺节目《我是演说家》第二季的总冠军。女儿刘倚帆,14岁获得美国“总统奖”,18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工作3年后,又以全额奖学金考入世界顶尖的沃顿商学院。谈起育儿经验,刘墉直言:“家庭教育最为重要的是陪伴,从儿童期到青春期,都要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即使工作再忙,他也会尽量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儿子初到美国时很不适应,还经常受到周围小孩的嘲笑,因此变得内向和叛逆。为了让儿子尽快走出这种困境,刘墉常常带着他去野外玩,一起挖虫子、种菜,让他做些扛土之类的体力活。另外,他还经常与儿子比赛跳远、跑步、投球等,培养儿子永不服输、不气馁的品格。在他的陪伴下,儿子逐渐变得开朗、自信,也慢慢能自信地与人交流了。在陪伴女儿时,刘墉就更温柔了。他会陪女儿一起玩过家家;女儿练琴,他就举着乐谱当谱架;他还带女儿做科学实验,培养她的学习兴趣……就这样,在父亲的陪伴下,两个孩子变得独立、乐观且自信。
正如英国教育思想家托马斯·阿诺德所说:“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到中学毕业,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的,而这段时期,正是培养他们三观、塑造他们性格最关键的时期。父母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什么比父母的言传身教更有用的教育方式了。热爱读书的父母,培养出眼界开阔的孩子;喜欢运动的父母,培养出身体健康的孩子;懂得沟通的父母,培养出自信乐观的孩子;坚持自律的父母,培养出独立坚强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