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使得数据泛滥,信息爆炸。在此社会背景下,开源情报的搜集、加工、开发和生产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挑战,开源情报在互联网发展的催化下面临着转型升级。
2018 年 5 月,美国兰德公司发布的《定义国防事业第二代开源情报》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中提到了对第三代开源情报的展望。距报告发布已五年,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否为人类开启了第三代开源情报?本文试通过文献解读和特点分析法,从到来的时间节点、聚焦的情报流程以及与私营高科技公司合作的趋势,判断第三代开源情报时代尚未到来,但报告中对第三代开源情报的描述与展望值得思考。
对第三代开源情报的几点思考
定义第三代开源情报的时间节点 报告提出第三代开源情报的起始点为2016年或2020年,但这两个时间点均尚早。
从Web 3.0的发展趋势来看,报告中指出,“正如从Web 1.0过渡到Web 2.0使得成指数级增加的用户所生成的数据可以解析和分析其特定特征,过渡到Web 3.0,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将占主导地位,这已经提高了智能数据分类、翻译和分析方法的效率”,“第二代OSINT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Web 2.0——互联网上下文向动态网页和用户生成内容的转变。然而,十多年来,技术专家一直在谈论向Web 3.0的演变——‘语义Web’——它将包括直接和间接的数据机器处理、机器学习和自动推理”。可以看出,第二代开源情报的发展基于Web 2.0,那么对第三代开源情报的展望应基于Web 3.0。
学界对于Web 3.0是否真的已经到来仍存在疑问。2022年,杜雨和张孜铭主持撰写的《Web3.0 :赋能数字经济新时代》出版,该书介绍了互联网发展的全景以及Web 3.0的现状。实际上,Web 3.0的含义长时间处于变化的状态:在区块链技术没有诞生之前,Web 3.0通常指“语义网”,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提出该概念时对其的认识就是更为智能的互联网;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区块链已经成为Web 3.0的底层技术,美国一家私人风险投资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a16z)认为“我们正在跨入Web 3.0的黄金期。底层的区块链技术已相当先进,各种应用程序的用户数量动辄以千万计”。

诚然,纵观现代互联网实践,Web 3.0的发展日益显著,但用户与平台之间仍处于不平等状态。平台掌握大量流量资源和数据,用户是被分发的对象,消耗个人时间和金钱,贡献数据给商家平台,并没有实现Web 3.0畅想的去中心化互联网环境。这一“运行在区块链技术上的去中心化”本质特征未能实现,也证明第三代网络并未真正到来。开源情报仍更多在Web 2.0环境中向前探索,仍保持第二代开源情报的特征,因此推断在2016年或者2020年迎来第三代开源情报为时尚早。
从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来看,近年来,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自动推理、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美国认为人工智能将开辟开源情报的未来。
2017年,美国中央情报局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CIA)负责科学与技术的副局长在华盛顿举行的情报和国家安全峰会上称,CIA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试点项目至少有137个。2018年,美国防部在首席信息官下设联合人工智能中心(Join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enter,JAIC),并开发典型情报领域人工智能系统。2019年,美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ODNI)发布《国家情报战略》,重点分析了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新兴技术给情报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020年4月,美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成立技术与情报工作组,研究發布了《分析优势:利用新兴技术来转变情报分析》等报告,重点探讨了新兴技术对美国情报界的影响和应用。依据《2020 年国家人工智能计划法案》,2021年1月12日,美国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OSTP)宣布成立国家人工智能计划办公室(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itiative Office,NAIIO)。该办公室将成为联邦政府协调和沟通美国各界AI研究和决策的中心枢纽,确保美国未来数年内在 AI 这一关键领域的领导地位。此外,美国人工智能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了关于2025年前促进情报领域人工智能发展的建议:强化情报界对科技的领导力,制定并实施必要的通用技术标准和政策,以便在整个情报界快速扩展支持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