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马尼亚霍雷祖陶器已成为欧美市场新宠,这给守护陶艺传统的完整性带来了挑战。
索林·朱贝加的爷爷是一名陶匠,他的曾祖父也是一名陶匠。朱贝加说自己从八岁起就开始玩陶轮了。
朱贝加现年63岁,他的妻子48岁,两人都是陶匠,居住在罗马尼亚南喀尔巴阡山脉脚下的霍雷祖镇,距布加勒斯特三小时车程。
霍雷祖镇约有50名陶匠,运用传统工艺制作一种有300多年历史的陶器。2012年,霍雷祖陶瓷工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包括朱贝加一家在内,镇上绝大多数陶匠都住在奥拉利街(“奥拉利”在罗马尼亚语中的意思是“陶匠”),他们在这里经营家庭作坊。这些陶匠会在家门口悬挂陶盘来招揽顾客,有些人还在院子里养着鸡和猪。
5月初的一个下午,朱贝加穿着一件沾满黏土的围裙,给我们展示了他爷爷于上世纪20年代制作的蜂蜜罐和果酱罐。他说:“这就是我的故事!”朱贝加于2021年被罗马尼亚文化部评为“人类活珍宝”。
| 传统技艺 |
霍雷祖镇的陶匠一年到头都在工作。制作陶器,一般需要两名分工明确的陶匠。塑形工,多为男性,负责将黏土制作成坯体。装饰工,多为女性,负责在坯体上绘制传统纹样,如螺旋、波纹、蜘蛛网、公鸡、蛇、鱼,以及一种叫作“生命之树”的树形纹,树上还装饰有苹果。
“我们做的东西其实都差不多,不过也有各自的风格。”44岁的阿依达·弗里古勒说,“这就像书法一样。”她是霍雷祖镇的一名陶匠,专门负责坯体的装饰。
很多塑形工和装饰工都是夫妻,就像朱贝加一家。49岁的康斯坦丁·比斯库和42岁的妻子也住在奥拉利街,两人在家庭作坊里制作陶器。比斯库使用的是脚动陶轮,一天能做将近300件陶器。
比斯库说:“制作陶器相当累,也很脏。”他指的是陶匠们使用的灰色黏土,这种黏土来自霍雷祖镇的一座小山。很多陶匠家庭都在这座山上拥有一小片地,是世代相传的。
裝饰工也会用到陶轮,还有一些特制的工具,比如一种很像自来水笔的工具。这种工具是用牛角、鹅毛或鸭毛做成的,主要用来绘制图案和上色。霍雷祖陶器一般使用色彩柔和的颜料,比如绿、蓝、红、棕和象牙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