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中秋之夜,上海白领小鹿是在一场演唱会中度过的——乐团HUSH在上海一处Livehouse场地举办演唱会,巡演的名称是“娱乐自己”。
工作之余看演出、出门旅行,是小鹿缓解压力的方式。经历了三年疫情防控,小鹿感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娱乐自己”,热情正足的她“见谁的演唱会都想冲一波”。
“今年在看演出上花的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大概看了六七场。”小鹿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2023年以来,线下演出市场强势复苏,尤其是各地举办的演唱会、音乐节数量呈现井喷,演出经济成为今年消费市场的一大热点,以“90 后”“00 后”为主的年轻人正在成为消费主力军。
许多城市的神经也因此被牵动:演出经济何以火爆?它是不是文旅融合的下一个突破点?
消费供给旺盛
大型演唱会、音乐节频频引爆城市流量,案例在这一年层出不穷。
7月,薛之谦衡阳演唱会期间,衡阳火车站返航人次达5.9万,城区酒店入住率增长70%;8月,TFBOYS“十年之约”演唱会带动西安出行总订单量同比增长738%;10月12日至15日,周杰伦上海演唱会门票收入达2亿元,带动当地餐饮、住宿、购物、旅游消费达32亿元。
由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年的提速, 我国二线、三线城市乃至部分县城可承接大型演出活动的设施大量增加,这为演出市场地域下沉提供了硬件基础。
这些惊人的数据,让“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消费现象成为外界对演出市场的关注热点。
售票平台有更宏观的数据。2023年1-9月,大麦平台票房规模和购票均人次大幅提升,同比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158%和116%;一季度,平台销售演出5.9万场,是2019年同期3倍。
如火如荼的演出市场,让行业机构进入高强度运转中。
在位于京西的华熙LIVE·五棵松,从今年一季度开始,为了应对高频率、快节奏、大密度的演出档期,所有场馆运营人员及活动配合部门节假无休,一支队伍持续运转。
华熙LIVE·五棵松场馆运营团队负责人对《瞭望东方周刊》概括了其工作内容:规划演出结构、遴选优质艺人、合理充分安排场馆档期、做好活动运营保障工作。
华熙LIVE·五棵松场馆群中最大的场馆凯迪拉克中心能容纳1.8万名观众,是继工体之后北京举办大型演唱会的新地标,其场馆运营方直接感受到了消费和供给“两头热”。
一方面,三年的市场低迷让很多演唱会、音乐节延期或取消,致使歌迷对各类演出的需求大大增长;另一方面,艺人、组合需要履约延期项目,产生大量还债式商演,场馆方排档期的工作可谓艰巨。
实际上,演出市场的热度不仅体现在演唱会和音乐节这类大型演出上。
上海演艺大世界(黄浦区域)在2023年1-9月共有营业性演出28847场,其中,专业剧场和经上海市授牌的演艺新空间内上演营业性演出7932场。这些演出以小规模、多样化著称,接待观众也达221.34万人次,票房收益约3.87亿元。
“和我们关注到的旅游消费报复性增长一样,演出市场的火爆是一种长期蓄能后波峰式的释放,短时间内出现井喷式增长。”成都锦城学院文旅管理系副教授邓静说。
跨城追梦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测算,2023年中秋国庆长假,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演出活动平均跨城观演率达到60%以上,跨省观演率超过45%,带动综合消费超过20亿元。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也在《2023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中表示,跨城观演成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的主要消费趋势。
跨城观演并不算是全新现象,但此前的比例并没这么高。道略演艺产业研究院院长毛修炳分析,这和2023年演出项目增加有很大关系,即“可供选择的场次更多,尤其是热门巡演项目”。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相对于需求,当前的供给仍远远不够,这也是造成跨城观演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