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逐演艺之城
作者 刘佳璇
发表于 2023年12月
11月17日,中央芭蕾舞团演员在北京天桥剧场表演交响芭蕾《欢乐颂·星海璀璨》( 金良快 / 摄)

2024年四季度到来,演出市场仍在继续给多个城市的消费添柴加火。

根据大麦网的公开售票信息,截至2023年10月18日,四季度已定档演唱会、音乐节场次超过10场的城市已达10个。

演出市场的火热让更多城市看到演出经济的带动效应,一方面是带动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消费;另一方面,演出市场的活跃程度也能够反映城市能级、文化影响力和综合治理水平。

实际上,近年来已有多座城市提出打造“演艺之都”“音乐之城”等目标。哪些城市具备做大演出经济的基础?瞄准演出经济,有哪些城市的布局值得关注?

京沪得天独厚

北京与上海,几乎是所有歌手举办全国巡演时的必选城市——在演唱会选址时,无论是文化意义,还是受众基础,两座城市的地位都毋庸置疑。

根据灯塔专业版的全国演出销售数据,2023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北京已售出的营业性演出达8.3万场,占全国市场的16.4%,售出5.4万场的上海位居第二,占全国市场的10.7%。也就是说,全国已售出的营业性演出有超过1/4都是在北京上海两地举办的。

根据灯塔专业版的全国演出销售数据,2023 年1月1 日至10 月31日,北京已售出的营业性演出达8.3 万场, 占全国市场的16.4%,售出5.4 万场的上海位居第二,占全国市场的10.7%。

这两座城市,也都明确提出过建设“演艺之都”。

2017年,上海就出台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產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文创50条”,其中提出了一个发展目标和定位:将上海打造成为“亚洲演艺之都”。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曾在公开演讲中说:“对标全球城市发展进程,我们有一个重要的规律性认识:软实力是实力之基,是高阶竞争,是领先战略。”在这种战略思考下,上海的“亚洲演艺之都”建设被嵌入了上海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中。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首都北京自然不遑多让。

在2020年发布的《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中,“建设演艺中心”和“建设音乐城市”分别为第80条、第81条,列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一章。2023年,北京首次将“演艺之都”一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专门制定了《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

京沪两地“演艺之都”目标的提出,都是城市文化发展战略中的一环,瞄准的是城市软实力竞争。

北京的优势得天独厚。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综合各类营业性演出类目,2023年,北京无论在销售票房、销售票量还是场次数上,均稳居第一。

从演艺资源来看,截至2023年7月,北京有745家表演艺术团体,依法设立演出场所经营单位196个。以首都剧场为代表的话剧演出重镇,以鸟巢、国家体育馆、北京凯迪拉克中心为代表的大型演唱会场馆,以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为代表的戏曲舞台,以中央歌剧院剧场为代表的歌剧殿堂,以鼓楼西剧场、繁星戏剧村等为代表的小剧场,在北京可谓星罗棋布。

上海的突出优势则在于国际化和营商环境。

“上海演出市场的行业规范、政务部门的流程优化、受众群体的国际化与多元化,让上海成为海外明星登陆内地的首站,同时也是全国演出市场的风向标。”美国歌手查理·普斯上海演唱会的票务负责人周霆钧表示,上海近年推广自贸区政策,放开外资设立演出经纪公司限制,吸引了CAA、AEG、Live Nation等国际头部演出经纪公司入驻。

广深发力产业链

长久以来,一线城市都是演出市场占比份额最高的城市。

本文刊登于《瞭望东方周刊》2023年2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