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城乡连续体意义重大
作者 刘守英
发表于 2023年12月

过去5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0.2%提高到65.2%——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组数据受到多方关注。

城镇化率30%—70%一般被认为是城镇化快速发展區间。1996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0.48%,首次迈入这一区间,经过20多年发展,目前正逐步接近70%。城镇化率超过70%,被视为一个国家步入中等发达水平的标志。

中国未来城镇化进程将面临哪些挑战?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是怎样的?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下一阶段从何处发力?

城乡融合是把乡村、镇、县城、小城市、大都市纳入一体,形成城乡连续体。

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起来看,不能只关注城镇化率的提高,也不能撇开城市化规律讨论乡村发展。

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乡形态应该有城市、城乡融合空间(郊区)、乡村三个形态。

以美国为例,上述三种形态表现得非常典型。美国的城乡融合空间(郊区)很发达,郊区人口总量的增长高于中心城市和乡村,中心城市人口净迁出,郊区则成为净迁入地。

城乡融合空间(郊区)对城乡关系的重要性,在于其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如何缩小的问题。随着郊区的发展,大量要素往郊区转移,中心城区和郊区的收入差距出现逆转——这是城乡差距的第一次缩小。郊区不断发展,引领乡村融入,出现乡村复兴,乡村经济更加多样化,进而带动乡村的收入增加——这是城乡差距的第二次缩小。

再以英国为例。英国有着非常典型的城乡连续体,即农村(指农村人口大于80%的地区)、大乡村(农村人口占比50%-79%)、有显著乡村区域的城市(农村人口占比26%-49%)、中小城市/城市群、大都市等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板块组成的连续体。

本文刊登于《瞭望东方周刊》2023年2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