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减碳:凝聚小善之力
作者 王默玲 何欣荣
发表于 2023年12月
11月8日,首届中国碳市场大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刚刚落幕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零碳进博、零塑办博”的标语随处可见。本届进博会在首次实现全绿电办展的同时,还首次引入了展会碳普惠机制,个人看展绿色出行、塑料垃圾回收投放等行为,都将被记录到上海市个人碳账户,进行碳积分的转换、查询与消纳。

碳普惠是推动消费端减碳的重要手段,能促进全社会从生活的点滴之处改变碳排放习惯。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扫码骑车、旧衣旧鞋回收、外卖无需餐具……这些绿色生活方式带来的减排效应将聚沙成塔、积水成渊,助推低碳生活新风尚形成。

在上海,碳普惠的推广普及正在加速:《上海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公布、首个区级碳普惠平台亮相、碳普惠绿色出行示范场景推出、《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发布……政策接续落地、举措逐步细化,个体减碳行为有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当这些小善之力被不断激发后,终将凝聚成全社会实现“双碳”目标的磅礴力量。

“ 半年里我坐了195 次地铁、146次公交,总共减少碳排放705.23千克。”上海市民韩先生表示,没想到绿色出行“小举动”,竟能积累减碳“大益处”。

初尝甜头

在第六届进博会期间同步举行的首届中国碳市场大会上,《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获悉,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超过3.8亿吨,累计成交额206.6亿元,市场活跃度稳步提升。“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我们不仅要抓重点、抓大企业,也要充分调动‘小、杂、散’的减排意识。”远景碳管理业务总经理孙捷说,不同于全国碳配额市场面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面向其他企业和个人的区域碳普惠,是一种市场化、面向更大范围、普惠型的激励机制。

“碳普惠体系中的个人碳账户就是将每个人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中减少的碳排放记录下来,积累到一个账户中形成碳积分。未来,个人通过碳积分与礼品兑换、信用卡额度、绿色贷款等产生关联,甚至可以将碳积分拿到碳市场交易。”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谢晓敏说,“个人碳账户好比居民的绿色账本,只要坚持绿色生活方式,就能得到实惠、尝到甜头。”

这个甜头,上海有市民已经尝到。

在2023年“全国低碳日”上海主场仪式上,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共同发布了上海市碳普惠绿色出行示范场景,市民通过公交、地铁、轮渡、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获得个人碳普惠减排量。

本文刊登于《瞭望东方周刊》2023年2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