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每年10月24日命名为“国际长臂猿日”,此举旨在吸引公众关注长臂猿并为保护长臂猿采取积极行动。
全世界有20种长臂猿,受栖息地大规模丧失和狩猎等因素影响,长臂猿已从大部分地区灭绝,现已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等级分别为易危(VU)、濒危(EN)或极危(CR)。中国境内有7种长臂猿,总数不足1800只,仅分布于云南、广西和海南部分地区,是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天行长臂猿是唯一一种由中国科学家发现并命名的长臂猿。
日前,大理白族自治州云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中心(下文简称“云山保护”)在昆明举办了线下分享会,云山保护野外项目负责人牛一彬分享了她与天行长臂猿之间的故事。
天行长臂猿也称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是白眉长臂猿属下的第三个物种,分布于缅甸北部及中国境内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和保山市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腾冲猴桥边境一带,中国境内总数不到150只,被IUCN定为濒危级别(EN)。该物种2017年由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范朋飞及团队命名,中文名源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个名字寄托了科学家希望长臂猿在自然界能顽强生存下去的愿望。”云山保护创始人阎璐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英文则取自《星球大战》男主角Skywalker天行者,这个名字与天行长臂猿在高高的林冠层自如穿梭、悠荡如飞的树栖动物行为特征相符。
雌独猿坐在枝头一动不动,远远望着人家夫妇和谐的圆满家庭,神情让人揪心。
让人揪心的独猿
云山保护成立于2015年6月,以“链接多方资源保护长臂猿及其生存繁衍的栖息地”为使命。目前,云山保护主要的研究和保护对象就是天行长臂猿。
天行长臂猿是典型的树栖性灵长类动物,常年生活在树上,很少下地活动,行动时靠两条长臂和钩形长手悬挂树枝,荡秋千一样荡越前进。牛一彬介绍,天行长臂猿像人类一样用声音来沟通,叫声婉转悠扬,可以传播一二公里,发挥宣示领地、寻找配偶、维护配对关系等多种作用,可以说是云南的神奇“歌唱家”。
牛一彬和同事们驻扎在盈江县苏典乡一个傈僳族寨子,寨子后面的山林正是长臂猿的一处栖息地。“我们的日常工作包括实地调查和保护、撰写数据分析报告、科普传播等。”牛一彬说,“栖息地的丧失退化是天行长臂猿面临的最严重的生命威胁,我们希望通过专家指导和培训,在本地推动以社区为主体的生态保护模式。”
“有一次,我们上山安装红外相机,向导突然看到对面的树枝晃了一下,一只健壮的雄性天行长臂猿突然出现在我们视线中。我们站在距离不到十米的地方,留下了它在山中活动的照片。”牛一彬回忆,“长臂猿好像也注意到了我们,跳到另一棵树上继续啼叫,好一会儿才穿越树林而去。”
长臂猿以家庭为单位生活,这只雄性天行长臂猿是独猿,没有配偶子女,由于种群整体数量少,它可能一生都无法组建家庭。“与它对视的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它眼中的孤独。”牛一彬说。
“我们还碰到过一只成年的雌性天行长臂猿试图靠近一个天行长臂猿家庭领地的场景。”牛一彬说,长臂猿遵循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外来雌独猿一靠近,公猿便立即冲上去把它逐出领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