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跬步以至千里 把握碎片化时间“等待经济”要创新不要“躺平”
作者 陆杨
发表于 2023年12月

“等待经济”成为城市生活消费新秀场

在等待心理理论体系中,很多共性现象都是当下都市人群普遍的状态。比如,无所事事的等待比有事可干的等待感觉要长;不确定的等待比已知的、有限的等待时间更长。人们在从事某件事情,或参与某项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等待,往往会产生很大的焦虑、烦躁感,这时“等待经济”恰恰可以满足人们在这种碎片化时间中的情感愉悦需求。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而外界环境的刺激则是消费需求产生的重要前提。

客观来说,在过往,人们在等待过程中同样有各种休闲娱乐的情感和消费需求,但受制于经济发展和技术应用水平,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消费场景屈指可数,而且成本往往不菲。而碎片化消费时代的到来,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碎片化需求的满足,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让处于“焦灼、烦躁”状态的人可以用很小的成本获得便捷畅快的愉悦感。以迷你唱吧为例,随唱随走,它带给消费者的是瞬时触发,而且还有很浓郁的社交属性。消费者在完成歌曲录制后,还能通过线上分享传播,与他人产生互动,强大的社交属性也更符合当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核心诉求。

随着共享游戏主机、共享按摩椅、迷你唱吧、抓娃娃机、饮料机等“等待经济”产物成为碎片时间消费的主流平台,消费者传统的批量式供给、排量式消费模式也逐步受到冷遇,这也进一步催生了市场商机的兴起。尤其是在各大商场、综合商业体,“等待经济”也成为吸引客流、提升业绩的一大助力。以商场、影院、酒店大堂等常备的抓娃娃机为例,这是女性、儿童、情侣等群体消费的热点。这些项目占地不大、投资不高,场地拥有者可以和项目通过比例抽成等模式深入合作,这种风险小、回报稳定的共赢局面,也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热度,形成了更多的城市生活消费新秀场。

互联网新业态促进“等待经济”兴起,移动支付成为“催化剂”

从“等待经济”的消费模式不难看出,随机性消费特征明显,“扫码消费”成为主流。而互联网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为“等待经济”不断开辟新赛道,让消费者有了更多元的选择。移动支付的普及化推广,更是成为“等待经济”快速发展的“催化剂”。

因为有“过渡性”“随机性”的特点,消费者对于碎片化消费的时间要求更短,服务模式和交互流程要求更简化。

本文刊登于《时尚北京》2023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