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S的XSC比武要开始了。”“我们SA了。”“QLZ与CQT该怎么选啊?”这些字母缩写暗号可能外人根本看不懂,但如果是重庆地区的小学生家长,对这些缩写一定不陌生,甚至能形成大脑自动转换的无障碍阅读。
其实这些都是一些“小升初”擇校的首字母缩写,例如XSC就是“小升初”。但不知道从何时起“小升初”三个字像是成为了违禁词一样,家长与教育机构,再不敢直呼其名。这三个字母背后,折射出的正是难掩的教育“焦虑”。
“奥数”与“上岸”
11月3日,当翟老师告诉博文这周因为上面的大检查,可能不方便来上课时,博文觉得有点讽刺。就在三天前,这位翟老师才信誓旦旦地向他保证过:“我们培训班是经历了‘双减’存活下来的,跟主管部门都有联系,绝对不可能发生停课、跑路这些情况。”而仅仅三天后,这个保证就不攻自破了。
博文本是个“佛系”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一直秉承着“快乐童年”的原则,从来不给正在读小学的孩子增加课业,直到今年孩子升入三年级。
转变缘于家长群。一位家长在今年暑假期间曾在群内询问其他家长是否认识优质的补习“奥数”的机构。起初博文并未当回事,他觉得“奥数”在实际生活中使用面有限,如果是对逻辑思维十分有兴趣的孩子,学一学培养兴趣还行,普通学生没必要增加这项负担。但三个月后,博文发现了“奥数”背后的奥秘。
博文本以为之前的家长没找到太好的机构就放弃了,但事实却刚好相反,群内送孩子去学习“奥数”的家长竟越来越多。家长群再次聊起“奥数”学习,是因为“奥数”培训班在对学生进行分班。群内一位家长表示,某机构的2号班才有机会在五年级前“上岸”,分到4号班机会就很渺茫了。“上岸”是家长群里最常提到的一个词,意思是已经拿到某个重点中学的入学名额。有些学生小学四年级便已“上岸”,有些则在小学五年级“上岸”,而到六年级才“上岸”的学生则已是搭末班车。“奥数”便是“上岸”的钥匙。
一位群内家长告诉博文,不少重点初中会在校外进行选拔考试,考试中数学科目多为“奥数”,达到分数要求的学生便可拿到该学校的“入场券”。该家长还透露,如果孩子天赋异禀,并且在一年级暑假就开始学习“奥数”,四年级下学期便有机会“上岸”,剩下两年,孩子可以选择做一些课外兴趣学习,也可以游山玩水,甚至可以直接开始初中课程的学习,以便后面再考取重点高中。
这样的情况是博文始料未及的,原以为没什么实际价值的“奥数”,摇身一变成为自家孩子通往重点中学的“捷径”。这也让博文慌了神,他开始思考如果别人都在通过这个方式占据重点中学的名额,自己孩子还能否有均等的机会,是不是也该给孩子补一补“奥数”。
想法变为行动的时间并没有太久,国庆假期后,便有补习机构直接联系到了博文。对方通过电话准确报出了博文家孩子的名字、年龄以及在读的小学名称,并告诉博文,其孩子所在小学有不少学生在他们机构进行补习。
只能从楼梯进入的教室
与补习机构老师面谈的时间是个周末。给博文打电话推销课程的老师说他们主要是周末上课,可以带着孩子一起体验一下课堂氛围,看看是否适应。
补习机构在一栋破旧的大楼里,楼层不高仅有12层,上下楼有一部开关门会咯吱咯吱响的电梯。二三层是公寓式酒店,楼上有美容院也有工程类公司的办事处,几家培训机构夹杂在其中。联系博文的老师告诉他搭乘电梯到11楼,然后电话联系,会有人来接他。
到11楼后博文发现,这里并不是补习机构,而是一家成人职业培训学校。正准备进去,一位中年男子在门口叫住了他:“我是孙老师,是刚刚电话联系的吧?”在得到博文肯定的答复后,孙老师将博文带到了楼梯间,然后通过楼梯到达12层。博文看到电梯间里,12层的电梯门被一道栅栏紧紧锁住,孙老师解释说:“今天电梯坏了,我们只能从楼梯上来。所以先让你上了11楼。”
进入这层教室后,其他老师便将大门锁了起来,并关闭了门口接待区的灯。“我们今天不上课,所以门都是锁的。”可能看到博文并没有带孩子一起,孙老师给出了与之前说辞矛盾的解释。
进入一间小教室后,博文开门见山地问道:“你也知道我们为啥学‘奥数’,那我就直接问了,在咱们这里培训‘奥数’,能有多大机会上重点初中?”
孙老师依然显得十分谨慎,他上下打量了一下博文,倒了杯水后询问起有关学生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