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一总局一会”三定方案深读
作者 谢玮
发表于 2023年12月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 摄
《中國经济周刊》记者 谢玮I 摄

新一轮机构改革迎来新进展。

11月10日,中国机构编制网公布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在此前的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中国人民银行职责机构编制的通知》 (下称《通知》)已经发布。

今年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后,“一行一总局一会”的职责划定就备受社会关注。随着这些部门“三定”方案先后落定,其职能和目标也得到了进一步明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各部门“三定”方案发现,各部门的行政编制和领导职数都进行了调整。调整后,中国人民银行机关行政编制714名,司局级领导职数87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机关行政编制910名,司局级领导职数114名。证监会机关行政编制572名,司局级领导职数77名。

根据方案,新组建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统筹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有评论惊呼,超级金管局来了!

各部门“三定”方案透露出哪些动向?经历调整后,各部门职能发生了哪些变化?内设机构又怎样调整?金融机构未来归谁管?

央行:职责划转,编制收缩

央行的“三定”方案调整较早明确。

根据《通知》,央行的职责、机构设置、编制进行了相应调整。

在主要职责调整方面,《通知》明确,不再保留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划入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将对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基本制度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而在机构设置调整方面,央行的金融市场司、宏观审慎管理局职能调整较大。

其中,由于不再保留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原由该局承担的协调推进相关普惠金融工作职责,划入金融市场司。而将金融市场司承担的统筹互联网金融监管职责、拟订并组织实施宏观信贷指导政策中涉及房地产金融领域的相关职责,划入宏观审慎管理局。宏观审慎管理局不再承担对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

央行宏观审慎管理局于2019年设立,负责牵头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基本制度。

所谓“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是相对的概念。2021年央行发布的《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指出,宏观审慎政策会运用一些与微观审慎监管类似的工具,例如对资本、流动性、杠杆等提出要求,但两类工具的视角、针对的问题和采取的调控方式不同,可以相互补充,而不是替代。

这是国际社会反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广泛共识和危机后,主要经济体的普遍实践。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曾指出,经过这次危机,人们发现,微观审慎性的总和并不等于宏观上的审慎性。或者说,个体的健康性不等于总体的健康性。

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国家外汇局党组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对金融工作作出进一步研究部署。关于坚持深化金融改革,会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撰文指出,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下,中央银行的核心功能是管好货币“总闸门”、提供高质量金融基础设施服务、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管控外部溢出效应,促进形成公平合理的国际金融治理格局。按照今年的改革方案,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强化,通过剥离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现代中央银行非核心职责、完善分支机构改革,有助于加快构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本轮机构改革中,根据职责划转,相应核减央行30名行政编制、6名司局级领导职数。调整后,央行内设机构20个,机关行政编制714名,司局级领导职数87名。

而根据3月公布的方案,本轮央行的机构改革中,对于撤销“县(市)支行”的安排,始终为舆论所关注。

在众多讨论中,有一种看法被频繁提及,新成立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地方分局可以吸纳部分人员编制,充实基层监管力量。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央行系统在册工作人员总数为126715人,其中县(市)支行43594人。

“现在县域人行的业务全部上收了,但是人员归属和机构设置还不明确。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2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