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开闸已近一年。
2022年11月25日,人社部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首批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36个城市或地区先行先试。
一年来,个人养老金先行工作平稳有序,参加人数不断增加。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36个先行城市(地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人数达4030万人,较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1954万人)数量翻倍。
不过,数据显示,实际缴费比例和账户平均缴费水平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截至2023年3月底,仅有900万名开户者完成了资金缴存,约占同期开户人数的30%。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实施过程仍面临着社会认知度不足、“开户热缴存冷”、投资收益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提高个人养老金的吸引力和参与率成为行业必须回答的课题。
超4000万人开户、700余款产品“上架”
个人养老金试点落地一年之际,账户开户热潮不断升温,普及度也快速提升。
根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人数达到4030万人。
与此同时,个人养老金账户可选产品也在不断扩容。
记者查询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公布的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发现,截至11月17日,个人养老金产品已超过700只,其中储蓄产品465只、基金产品171只、保险产品95只、理财产品19只。
近期,多家银行已密集开展非试点地区个人养老金账户的预约开户活动,范围涵盖了江苏、山东、广东、云南、陕西等多个省份。这被认为是试点地区有望扩围的信号。
不过,“开户热”下“缴费冷”的问题正持续凸显。
根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1954万人,缴费人数613万人,总缴费金额142亿元。由此推算,缴费人数仅占开户数的约三成,单个账户平均缴存资金约为2316.47元。
另据有关数据,截至2023年3月,有3038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其中900多万人完成了资金储存,储存总额182亿元,人均储存水平2022元。由此推算,缴费人数仅占开户数的约三成。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多位居民中,“开了户一直没投”“是什么不太了解”和“感觉交了没用,社保都要打个问号,就没必要再交一分钱”的心态占了上风。
总体势头向好,但为何又“叫好不叫座”?
产品业绩分野,“吸睛不吸金”?
根据相关规定,个人养老金账户里的资金将以活期存款的形式留存,享受活期利息。公众可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个人养老储蓄、理财产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自主决定投资计划。而从收益、风险和流动性等不同维度来看,四大类产品各具特色,各有优劣。
现实也是如此,不同类型产品的业绩表现产生了明显的分化。
从当前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中的各产品收益情况看,19只养老理财产品均录得正收益,但基金产品整体收益不佳,超八成产品自成立以来收益为负。
“这是我买的所有基金里表现最差的,没有之一。”家住北京朝阳的王女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坦言,去年11月,个人养老金账户甫一开闸,她就在招行开立了个人养老金账户,并在三只主推产品里选择了华夏养老2040三年持有混合(FOF) Y基金。然而,倍感遗憾的是,持有345天后,王女士持仓收益率为-7.24%,亏损1738.40元,“已经把税收优惠亏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