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一座“不能失去”的城市
作者 燕昭宇
发表于 2023年12月
耶路撒冷老城的雅法街。沿着轻轨线东行,即可到达老城的主入口—雅法门。

耶路撒冷,地处欧亚非三大陆的交界处,希伯来语意为“和平之城”,却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不断成为各大文明争夺和冲突的焦点,从罗马帝国到十字军东征,从《贝尔福宣言》到近年的《亚伯拉罕协定》……这是一座被世界三大宗教所祝福的圣城,但似乎也因此成了它难以背负的沉重的咒诅。

自2021年8月起,我在享有盛誉的以色列第一高等学府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学习,如今已度过两年多难忘的求学时光。这两年也正是地区局势最为风云变幻的“多事之秋”:从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到《亚伯拉罕协议》的生效和执行,再到如今引发世界瞩目的新一轮巴以冲突……我作为为数不多在耶路撒冷的中国人之一,以中立的视角目睹了这一切事变,也对许多问题的复杂和吊诡,有了书本和新闻之外的直观认识。

金色的老城:一平方公里内的千年世界史

“中国不能没有山东,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这句曾经掷地有声的电影台词,如今成了流行语。对于狭义的西方(基督教世界),对于全世界数以亿计的穆斯林,和虽人数不多但在金融、科技、高等教育等领域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犹太人来说,耶路撒冷都是一座不能失去的城市。为什么?循着一条我经常在黄昏时分散步的路线,可以在一段用不了15分钟的路程中找到答案。

耶路撒冷老城的西门正对着曾经的雅法海港(今位于以色列经济中心特拉维夫市,拥有40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故名“雅法门”。雅法门外的大道,便是市区的主干道“雅法街”,我就临街而住。每天听着楼下轻轨每5分钟一班规律的两声“叮叮”铃声,宛如报时的自鸣钟。沿着轻轨线东行10分钟,即可到达雅法门,也就是老城的主入口。

耶路撒冷老城四面见方,边长各约1公里,如今的城市格局定型于自16世纪始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但其建城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中期(MBA)——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耶路撒冷就已经是巴勒斯坦地区 “较大的市”之一了。但即使在古代巅峰时期,这座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都算不得特别优越的城市,与孟菲斯、巴比伦、尼尼微、安条克等辉煌的古代世界的中心城市也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千载之下,这些中心城市早已沦为丘墟,唯有耶路撒冷仍然傲立山巅,吸引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四方朝圣者。他们往往会像我一样,从雅法门入城,穿过“亚美尼亚区”迷宫般的小巷,径直到达东南角的圣殿山。

雅法门因正对曾经的雅法海港 (今位于以色列经济中心特拉维夫市,拥有40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而得名。

圣殿山相传最早为《希伯来圣经》中记载的“亚伯拉罕献以撒”故事的发生地。公元前10世纪,犹大王国的所罗门王在此建立了至高神耶和华的圣殿,称为“第一圣殿”;在第一圣殿被巴比伦人摧毁后,公元前6世纪,犹太人又在此建造了规模更为宏大的“第二圣殿”,公元70年,圣殿再为罗马人摧毁,犹太民族开始了在历史中长达两千年没有圣殿和祖国的“大流散”(diaspora)。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3年2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