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的芬兰教育是如何把学生赶到操场上的
作者 齐晓君
发表于 2023年12月
为了鼓励学生重新投入到课间体育运动中来,从2010年起,一场名为“芬兰学校动起来”的教育运动在芬兰全国掀起。

下课铃声打断了安努老师的授课,她跟小学生们一起有节奏地拍起巴掌,先两下,再三下,“现在请所有人都到外面去,玩得开心点儿!每个人要去外面十五分钟,快去!”此时,芬兰的户外气温已经接近零下十五摄氏度,到处被积雪覆盖,可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不觉得这时候进行户外活动有什么问题。

凯塞梅基小学的操场一角,三个孩子挤在一个圆形网兜的秋千上,来回悠荡,中间的小男孩在秋千荡到最高处时腾空跃起,然后落到沙土地上。远处,一群孩子围着小木屋穿梭攀爬,另一群孩子在满地的橡胶轮胎之间跳进跳出。

在芬兰,小学生利用课间到院子里玩耍几乎是强制规定,刮风下雨也不例外。课间活动项目丰富而简单,奔跑追逐、攀爬跳跃、踢球等等,与国内20年前的课间活动场景几乎一模一样。其实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生活习惯的演变,芬兰的课间也曾出现过动不起来的现象,但是很快就通过一场全国性的教育运动解决了问题。

动不起来的困扰

随着电脑游戏的普及和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出现,芬兰的老师们发现,课间休息时的操场上,有些孩子端着掌上游戏机头都不抬一下,有些孩子三五成群挤在板凳上聊着游戏和真人秀。走廊里,高年级学生无精打采地靠着墙,甚至躺在地上,直到新的一节课开始。

为了鼓励学生重新投入到课间体育运动中来,从2010年起,一场名为“芬兰学校动起来”的教育运动在芬兰全国掀起。项目由韦斯屈莱大学体育学院LIKES研究所发起,目标是“让中小学生每天至少进行1个小时中高难度的身体活动”。

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增加青少年在校体能活动,来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让学校成为学生感兴趣的校园生活。”

开始的两年里,研究所选择了45所学校作为试点,共一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其中。随后的调查发现,50%的小学生和30%的中学生运动量增加。与此同时,项目参与学校快速增加到约800所。

可是,这还远远不够。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约一半的小学生达到了“运动一小时”的标准;中学生达标者更是仅有17%。发起者们清醒地意识到,学校的配合可以带来改变,但真正“动起来”需要长时间、系统性地推进。学校纷纷用自己的方式向静悄悄的课间“宣战”。

在芬兰学校工作的美国教师蒂莫西·沃尔克几年后出版了畅销书《芬兰教育现场》,在书中,他详细介绍了学校为鼓励学生运动而进行的一些“创意实验”。比如鼓励跨年级活动,由高年级孩子带着低年级孩子做课间游戏。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3年2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