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拉丁语系的人来说,键盘的设计是非常直观的。特别是键盘部分,只需把26个字母、10个数字以及标点符号放在键盘上就好,剩下的只要不断优化布局。以雷明顿和安德伍德为代表的公司更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们通过增减按键数量、重新设计键盘,将意大利语、俄语、法语、印地语等文字,纳入了现代打字机的键盘里,将便利、快捷的打字机送到了世界各地。但是当他们进入中国的时候,他们搞不定了。
理由很简单,因为汉字实在是太多了,且完全没办法和字母兼容。汉字数量的庞杂,意味着将成千上万个与汉字对应按键平铺放在一起,是完全不现实的。“所见即所得”与“输入完整性”不可兼得。所以对那时的国人来说,这种语言差异带来的困难,使得发明中文打字机这件事,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汉字和键盘打字机的“不兼容”,仿佛寓示着传统中国文字与技术语言现代化的“不匹配”。甚至不少的中国人也都曾觉得汉字是个“累赘”,希望将汉字废除彻底转向拉丁语系。好在不少执着的国人靠着自己对汉字的理解,找到了应对汉字数量的解决方法,做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文打字机。
最初的汉字打字机
第一批设计者延续了英文打字机的思路,将重点放在了最符合人类直觉的——所见即所得上。汉字虽然有上万个,但常用字也就几千个而已,单个字块做得小一些,打字机器做得大一些,还是能将常用字逐个排列出来,生僻字块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再加进去。
1919年商务印书馆的工程师舒震东在前同事的基础上,成功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中文打字机——舒式打字机。它与传统打字机没有一丝相像。键盘变成了拾字板,十指打字变成了双手找字。这样一台更像是检字机的中文打字机,在192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上正式向全世界亮相。但这台打字机最致命的缺点就是打字速度太慢。打字机的出现本就是代替书写,如果还没有个人书写的速度快,那中文打字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如何才能发明一个体积小、效率高,并且学习门槛又低的中文打字机?林语堂从1916年开始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了。据说林先生每天早上便会在书房里开始修改自己的设计草图。外出开会时,也常常去拜访一些工程师,打听些打字机的知识。并且买了一堆打字机回家,把它们拆开后进行研究。在1931年时,林语堂先生就完成了打字机的设计图,但是因为当时资金不够并没有把它做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