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年龄时刻都在增长,但长相却不一定和年龄同步。当长相与年龄不符,明显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偏大或者偏小时,不同的人会对此有不同的解释。特别是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偏大的情况,往往被解读为过快衰老。事实上,不少科学研究支持这样的推理,即衰老其实有迹可循。
哥本哈根一项长期随访的心脏研究就曾发现,白头发、脸部皱纹以及男性秃顶就是几个明显的衰老标志,可能表明人们有更高的风险患心肌梗死,特别是白头发长得多的人,相比没有白头发的,风险升高的更明显。除了这些具体的外在特征,笼统地感觉到“长相偏老”对评估健康风险而言也有参考意义。
受穿着打扮等外在因素干扰,仅凭视觉信息猜一个人的年龄并不容易。2016年,南丹麦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对近两百组同卵双胞胎做对比研究时就发现,即便是有着同样基因和极为相似长相的双胞胎,人们仍然能从他们面部的差别中读到过快衰老的线索。
这些双胞胎老人早在2001年时就已年过七旬,研究人员请人通过他们的证件照头像猜测老人的年龄,结果发现,不论是改变面部还是穿着打扮,都会影响人们对老年人年龄的感知。而十多年后的统计还显示,双胞胎中长相看起来更老的人,更早去世的可能性也更大。面部的线索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生存或者死亡风险的一个预测因素。
虽然有不少研究都已经发现了藏在面容背后的一些健康秘密,但系统性分析长相情况与衰老关系的研究却不多。为了弄清楚长相与年龄不符究竟意味着什么,2023年3月,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更多的数据,尝试调查了人们所感知到的年龄与一系列衰老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
更显年轻,更健康
结果不出所料,与长相偏老的人风险更高对应的是,那些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年轻的人,他们患多种年龄相关疾病的风险都更低,总体上也有更好的认知功能。相关研究发表在《英国皮肤病学杂志》,为科学看脸提供了一定参考。
长相与年龄不符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而要想更科学深入地认识这一现象,就要先区分其中三个关于年龄的概念。除了人们仅靠长相就可以评估的感官年龄外,对健康和衰老较具参考价值的还包括实际年龄和生理年龄。
长期研究衰老问题的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丹尼尔·贝尔斯基告诉记者,“实际年龄测量的是出生以来的时间,而生理年龄则是衡量健康的标准。一个生理年龄值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这个实际年龄时的典型健康状态。”
也就是说,按照正常衰老速度,一个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其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应该是趋近乃至一致的。但现实中,一些人的生理年龄会比较明显地偏离实际年龄,呈现出非典型的健康状态。其中,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小的话,说明其总体的健康状况比一般的同龄人更好,而生理年龄大于实际年龄的人,衰老的程度更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