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是我国北方地区对城市里小巷的俗称。作为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同伴随着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不断发展壮大,演绎了老北京人生活方式独有的“京味”特色。就全国而言,胡同一词并非北京所独有,像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的城市也都广泛使用。但就北京胡同分布之密集、数量之众多、名称之丰富,以及胡同的成因和文化渊源,都是其他地区所望尘莫及的。北京的“胡同”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要从古代的“闾里制”说起。
从闾里小巷“衕”说起
北京胡同的历史,与古代所执行的“营国制度”“闾里制”和“里坊制”有关。北京最早的城邑在今广安门一带的蓟城,蓟后为燕国都,依礼制按诸侯城制度建设。《读史方舆记要》引汉晋《元和制》:“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开十门”,其中两座为城内西南隅子城的城门,八座为蓟城外城的城门,每面设城门两座。《晋书·王浚传》:“蓟城内西行有二道”,相对八座城门间有沟通八门的四条大街。城内的两条东西向主干道,即今广安门大街和南横街。两条南北向主干道,一条连通旧宫城北门和大城北墙西侧的城门,明代扩建外城时已被分割到城外;另一条与它平行的南北干道,与今南闹市口、长椿街、牛街、右安门大街重叠,这几条大街堪称北京街巷的鼻祖。
从周朝开始,中国便实行封闭的“闾里制”,城内在棋盘式道路网格内,划分出大小方正的闾里。《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每个闾里将25家左右或数十百家围在一个矩形的高墙里,成为城中之城。战国时期,楚国的王族支脉中有昭、屈、景三大族,他们在楚国都城郢都内的居住区分别为昭闾、屈闾和景闾,号称三闾。屈原曾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这三个公族宗族事务的官员。
巷是“里中道”,胡同是闾里内连接闾巷和民居的小巷子,称衕或洞。过去老北京对这类窄衕叫小胡同。
到了北魏年间,闾里的范围被扩大,开始向规整的里坊制过度,里坊外围有高大的围墙环绕,坊四面各开一门。盛唐以后,民间私营手工业蓬勃发展,坊墙已成为阻碍发展的障碍。到了五代特别是北宋时期,里坊制彻底崩溃,被开放的“街巷制”所取代。于是拆除了里坊的围墙,初步形成新型城市商业网布局。里坊内的小巷可以直接与坊外的街道相通,成为可以随意通行的道路。难能可贵的是,北京房山石经题记中发现了辽末金初燕京城内开放型巷道的名称。《房山石经题记汇编》收录了辽代和金天眷三年(1140年)以后至皇统九年(1149年)间镌刻佛经的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