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家是最后的避难所
作者 黄小飞
发表于 2023年12月

为了求生,客家人营造了中国建筑史上最特别的“堡垒”——土楼。

1“.客”从“难”来

土楼,客家人2000多年难逃路上的避难所。

中国近现代史学家、民族学家罗香林认为历史上客家人至少有“五次大迁徙”,前三次都是由于战乱。

第一次迁徙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

《晋书》记载:“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北方游牧民族扰乱中原,各种天灾无人治理,导致饥荒、瘟疫蔓延,惨不忍睹。

第二次迁徙,受唐末黄巢起义影响。

黄巢60万大军,大半都是随军的老幼妇女和裹挟的流民,客家先民不得不再次南迁。来到了更偏的赣南山区、武夷山脉或大庾岭地区。

第三次迁徙,由于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南下掳掠,宋元交战。

客家先民不得不继续向周边开拓新地盘,往东到达闽西(今福建龙岩长汀县),或是过南岭到粤东的嘉应州(今广东梅州)。

客家人既不是少数民族,也不来自固定地域,而是在中原汉族不断南迁和南方土著居民不断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族群。

生逢乱世的客家人只能以各自的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族人们发起盟誓同仇敵忾、保卫家园。居所也在一次次迁徙中改造升级。

2“.聚居”与“防御”

中国传统木制建筑,无法满足“聚居”和“防御”两大需求。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3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