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个坚定的郡县主义者
作者 张红杰
发表于 2023年12月

01

天下一统之后,秦始皇面临着政体上的选择:第一个方案是在全天下推行单一的郡县制,第二个方案是至少部分恢复封建制。秦始皇的大臣们向他建议的是第二个方案。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天下刚刚一统,丞相王绾马上就提出一个建议,现在秦国版图比原来扩张了数倍,地域太广,无法控制,因此请始皇帝如同周代开国之初那样,分封诸子到各地为王,去镇压各地的反对力量。

此外,在全国范围内推“秦制”,成本太高。六国故地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与秦国差别很大,为了彻底改造这些地区,秦朝不得不从秦国故地调派大批官吏。“秦吏”工作量超过负荷,六国百姓则付出了更大的代价。“秦制在迁陵县或已开始稳定运行的秦始皇二十八年,当地徒隶和居赀赎债者中每六人便有一个‘死亡’的统计。”

官苦民也苦,这是秦朝大臣普遍主张恢复封建制的主要原因。对此,秦始皇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秦国能从落后的边地崛起,他能一统天下、制御万民,关键就是“郡县制”。因此统一天下后,秦始皇面对巨大的反对声浪,更是坚定地把郡縣制度推广到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

秦始皇不但以铁腕强压官僚系统将郡县制度普及天下,取消六国所有封君,分全国为三十六郡,还为这个制度的强化和细化做了很多工作。他遵循法家的“防范权臣”的理论,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权都实行“三权分立”。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分别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让他们相互制约。在地方上则分设郡守、郡尉和郡监。这三个职务同样可以相互牵制,保证君权独大。

为压制潜在的反对势力,秦始皇又没收民间一切兵器,统一运到咸阳,铸成十二个巨大的“金人”。在全国范围内修建“驰道”:一旦天下哪里出现叛乱,中央派出的军队可以迅速抵达。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3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