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砖雕青砖上的“硬花活”
作者 李萍
发表于 2023年12月

砖雕,俗称“硬花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匠人在高温煅烧的泥土坯胎上以金属刀锋成千数万次精心雕琢,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模拟自然万象,以点缀宫廷宅院、装点普通民居。

细品临夏砖雕,一刀一锋中尽显雕刻者的思想与审美,一花一叶间寄托着居住者的生存哲学和理想追求……泥土烧制的一块块青砖,因为匠人的巧手妙思变得质朴而绚烂、实用又意蕴丰富,也让临夏成为“中国砖雕文化之乡”“中国砖雕文化传承基地”。

画中藏乾坤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左传》)这是我国史籍中关于砖雕最早的文字记载。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砖雕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发展,形成了徽州砖雕、北京砖雕、山西砖雕、苏派砖雕、陕西砖雕、广东砖雕、临夏砖雕等流派,它们各具特色又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华美绝伦的中国砖雕艺术。

临夏古称“河州”,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部,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要冲,也是从中原通往青海、西藏、四川等地的必经之路。伴随着多次大范围的人口迁徙,许多从北京、南京、西安来的工匠,将不同地域的先进工艺带到了临夏。而原产生于中原地区的砖雕,以其古朴典雅的风格和独具匠心的技艺,备受西北地区各民族人民的青睐。砖雕逐渐作为手工行当在此生根,并融入回族、藏族等民族文化特色,逐渐发展为一种具有地标性质的文化符号。

臨夏砖雕又称“河州砖雕”,源于秦汉,成熟于明清,盛行于当代。据考证,在宋代时,临夏砖雕艺术已相当成熟。2006年,临夏砖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漫步临夏市的大街小巷,无论是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无论是民居小院还是公共建筑,随处可见精美的砖雕。临夏砖雕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等宗教建筑和仿古楼堂馆所等公共建筑及传统民居,民居上的砖雕多具有安居乐业、延年益寿、吉祥如意等文化内涵。

砖雕从“地下”走到“地上”,从最初的墓室装饰到近现代以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为主要内容的民居砖雕,经历了很长时间。

早期,因为砖的价格昂贵,所以一般仅用于墓室装饰。后来随着工艺的发展,砖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建筑材料,砖雕艺术也不再蛰伏于地下墓室,终于得见天日,成为大众建筑的一部分。

梅花与牡丹争相怒放,花瓣上的脉络清晰可见;石榴鼓鼓囊囊,仿佛包不住里面清甜多汁的果肉;健壮的骏马前蹄高高跃起,马背上手持长戟的将军威风凛凛;朵朵祥云里腾起一条巨龙……一块块青色的砖瓦,被心灵手巧的工匠们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一件件作品栩栩如生、跃然眼前。

石榴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一双喜鹊似已饱尝那珍珠似的石榴,举起一只爪子,正擦去尖喙上的残汁……走进临夏市红园,一字亭北侧照壁上的石雕作品《石榴双喜图》玲珑别致,精湛的雕工把画面意趣生动传神地展示在几块青砖之上。

红园、八坊十三巷以及坐落在市区八坊东南面的东公馆,是临夏砖雕艺术保存最集中的地方,其中有不少名家高手的佳作。7米长的《清明上河图》砖雕栩栩如生,10米高的青砖墙上雕满了丝路景色,还有山川、清泉、松鹤、翠柏、百鸟、牡丹、梅、兰、竹、菊……

临夏砖雕博物馆收藏着散落在民间的历代临夏砖雕遗存实物。2015年6月,临夏砖雕博物馆被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授牌命名为甘肃省第一批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填补了我国砖雕艺术专业民办博物馆的空白。

本文刊登于《读者欣赏》2023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