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吉祥神兽“麒麟”的原型,是神怪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甲骨文和石鼓文中都有“麋”字的记载,《诗经》《楚辞》《春秋》等古籍中也可见有关麋鹿的诗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描述的就是一群呦呦鸣叫的麋鹿在田野间悠闲吃草的宁和景象。“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等成语中的“鹿”,都指的是麋鹿。
虽然我国先人很早就认识麋鹿,还将麋鹿每年的换角看作万物复苏、四季更替的标志,但它的英文名却源自法国传教士、博物学家大卫。1865年,大卫在北京南苑(元、明、清三代的皇家苑囿,又称“南海子”)发现麋鹿。他认定这是一种从未发现的新物种,并将它公布于世,随后引起轰动。按照惯例,一个新物种的名字要以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所以麋鹿的英文名叫作“Pere David′s Deer”。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麋鹿的保护级别列为“野外灭绝”。在我国,麋鹿是一级保护动物,它经历了从种群繁盛、本土灭绝,到流浪海外、重新引入、种群复壮,再到迁地建群、放归野外、形成自然种群的一段传奇历程。
鹿角独特 群居而生
麋鹿是偶蹄目鹿科麋鹿属的一种大型食草动物,为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生性机警、胆小,外表憨态、可爱,因头似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故俗称“四不像”。
历史上,麋鹿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温暖湿润地带。根据已经出土的300多个化石分布点判断,麋鹿西达陕西渭河流域,北至辽宁康平,南至海南岛,东至沿海平原及台湾等岛屿,分布范围为东经110°以东、北纬45°~北纬18°。国外,仅在日本和朝鲜发现过麋鹿化石。

全球约有鹿科动物50种,大多是雄性具角,麋鹿也不例外。雄鹿的角每年都会脱落,然后再生新角。新生鹿角为茸质嫩角,雄鹿十分在意它们,从不用娇嫩的茸角相抵撞。若发生争斗,它们会选择后腿站立,用前蹄拍击对方。三个月后,茸质鹿角长为骨质鹿角,成了雄鹿披坚执锐的武器。
相较于其他鹿科动物的角,麋鹿的角十分特殊:无眉叉,主叉的尖头向后、向上生长。所以,每逢鹿王争霸之时,雄鹿之间的争斗看上去很激烈,实则“角刃”都向内,决斗双方并非每次要打得你死我活,而是“点到为止”,十分“讲武德”。
麋鹿是大型群居动物,常常数百只生活在一起,这在鹿类动物中是较为少见的。麋鹿群内各鹿分工明确,大家各司其职,密切合作,共同维持着群体的安全。外出觅食时,外围的成年个体会时刻保持警惕,观察四周环境的变化。每年产仔季时,新生仔鹿常常成群玩耍,责任心极强的母鹿们会轮流站岗,守护在旁。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个体麋鹿是十分弱小的,群居生活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个体的安全,而且能够让麋鹿种群得以繁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