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食物的博弈
作者 张田勘
发表于 2023年12月

食物为人类提供能量和营养,如果没有充足的食物,人将无法生存,更不可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但是,吃了有毒的食物或摄入过多能量,也会给人带来疾病和健康负担。因此,在人类演化的过程中,人与食物之间呈现出一种博弈关系。

人与食物的博弈首先体现在避免食物对人的直接伤害上,如食物中毒导致人生病或死亡。为了避免食物中毒,人类演化出了苦味基因家族TAS2R(位于7号染色体),TAS2R16(该基因常见于中国人)、TAS2R38(该基因常见于欧美人)都是苦味基因家族的成员。如果一个人拥有苦味基因,在吃东西时尝到苦味就能果断弃食,可避免大部分食物中毒导致的健康威胁。

人与食物的博弈也体现在对营养和能量的贮存上,如人类会摄取大量的高脂肪、高蛋白、高盐、高糖的食物并贮存在体内,以抗御饥荒时粮食短缺带来的威胁,由此人类演化出了节俭基因。节俭基因这一概念是美国遗传学家詹姆斯·尼尔于1962年提出的,他通过“节俭基因假说”解释了肥胖和糖尿病为何在当今的富裕地区大范围流行。尼尔认为,远古时期的人类祖先长期处于食物紧缺的状态,因此,储存脂肪较多的个体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在经历过反复的“饥荒选择”后,那些具有生存优势(在能量应用上最节俭)的个体寿命更长,留下了更多的后代。这些拥有节俭基因的人原本是自然演化的胜出者,但到了近现代,食物生产和供给得到充分保障后,曾在演化上显示出优势的节俭基因却成了“健康杀手”—它让人更容易囤积脂肪,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心脑血管病。

虽然“节俭基因假说”受到过质疑,但是现在已有大量科学研究证明,节俭基因的确存在,如mir-128-1基因。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3年2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