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迹新与蕉叶新
作者 何诚斌
发表于 2023年12月

事迹还随墨迹新

江南春雨的间隙,响起翠鸟啾啾声。有友来电,邀请我参加他的画展。我听说他的中国画宋代人物系列获好评不少,于是应允前往观赏。

有一幅高图轴名曰《君子和而不同》,庙堂、江湖间,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四位大臣、文豪,在互相争论什么。画上题写了大段文字,是欧阳修对四君子的性格、人品进行点评与称赞:

盖衍为人清慎而谨守规矩,仲淹则恢廓自信而不疑,琦则纯正而质直,弼则明敏而果锐。四人为性,既各不同,虽皆归于尽忠,而其所见各异,故于议事,多不相从。……此四人者,可谓天下至公之贤也。平日闲居,则相称美之不暇;为国议事,则公言廷诤而不私。(《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

我对画家朋友说,杜范韩富四人若只有“和而不同”之名,聲誉也不会传太远,他们当官可是实打实地为老百姓办事;搞“庆历新政”,目的是为了国家复兴。画家大惊失色,问是不是画得不妥。我笑道,想到画外的历史了。

最近,我正巧读到杜衍的一首诗,内容与何氏祖居地舒州(今安庆市下辖的潜山市为其腹地)有关,于是将目光聚焦到画中杜衍的身上,他的白发多于黑发,这说明画家对杜衍十分了解,写意亦据史实。我说,范仲淹提出从政者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衍差不多做到了,你画杜衍时,心里想到了什么?

他说,杜衍当陕西乾州知州,因功调任凤翔知府,乾州百姓舍不得他离开,在边界上阻留。凤翔百姓听说杜衍要来,欢欣鼓舞,许多人跑到边界上迎接。结果两边的百姓争吵了起来,乾州人说是我们的杜公,你们不可以夺去;凤翔人说杜公现在是我们的,你们不要强留。一个人做官,如此深受百姓拥戴,血浓于水,情重如山,到了这份上,人生还有什么不值得?

就这样,我与画家谈论杜衍多时,交流观点,似乎忘了去看其他人物画。

在古代,行政官员“不与民争业”是基本的政治原则。也就是说当官要纯粹,不得从事第二职业挤压、抢占老百姓的生存门路。官与民争业、争产、争利,必然滋生许多社会问题,包括利用身份、资源扰乱经济秩序和破坏游戏规则。杜衍“清介不殖私产”,历任监察部门要职,不染纤尘。

杜衍到并州任职时,属吏按照惯例,请教他有没有名讳等忌讳,他说:“我无讳,讳取枉法赃耳!”他生活清简,吃饭时因没有“来两杯”的习惯,也就无“下酒菜”的需求。估计爱喝酒的朋友到他家只得坐一会儿就走,要是留下吃饭会感到没什么意思,因为老杜的待客之道,也不过“粟饭一盂,杂以饼饵,他品不过两种”。杜衍对居住要求也不高,他的《新居感咏》诗写道:“外以蔽风雨,向内安妻儿。燕雀莫群噪,鹪鹩才一枝。因念古圣贤,名为千古垂。何尝广居室,俭为后人师。”

杜衍爱惜名声,且对名声有着自己的理解,其诗云:

希文健笔钞韩文,文为首阳山下人。

宁止一言旌义士。欲教万古劝忠臣。

颂声益与英声远,事迹还随墨迹新。

当世宗工复题咏,忧宜率土尽书绅。

(《远蒙运使度支以资政范公所寄黄

素小字韩文公》)

我上网查到这首诗,对朋友画杜衍及其他人物所掌握的资料、所作的思考,通过墨迹运化,笔意淋漓表示佩服。他表示,四君子还得各人独画一幅,并问我画杜衍该如何立意。我说,你不是已有立意了吗?就是杜衍的诗句“事迹还随墨迹新”。他笑道,心有灵犀。

我以为,所谓事迹,或大或小,或实或虚,或真或假,杜衍知道有些人因权力大而事迹彰,一旦失权,事迹也就跟着消失了。多少事迹是锦上添花,或者移花接木?又有多少事迹是揄扬恭维,或者绮语溢美?不仅仅显于官场、圈子的事迹,不啻传诸当朝、当世的事迹,传颂久远、广为人知的事迹一定是能经得住百姓检阅和时间检验的。

本文刊登于《天涯》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