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方式·启示:当代海南海洋文学想象方式观察
作者 曹转莹
发表于 2023年12月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自1990年代初于福建召开“海洋文学”研讨会,到十八大以来国家海洋文化发展战略形势推动下当代海洋文学的发展,当代海洋题材文学逐渐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人们对海洋认知程度的深化进程,促使海洋文学的想象方式也多从幻想维度向现实维度转向。当代海南海洋文学是新时代中国海洋文学版图中的天然重头戏,从时代发展驱动力与区域性文学活动的互动处找寻海洋文学想象方式的缘由,通过对海南海洋文学的想象方式的观察思考,将为中国当代海洋文学持续发展提供某种启示。

海洋想象的时代驱使

1990年代,厦门大学杨国桢教授倡导建立“中国海洋人文社会学”学科,同属这一范畴的当代海洋文学支流在发展中缓步推进。海洋文学的概念界定与元素选择是观察海洋文学想象方式的前提,具体包括从题材、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界定,也包括从海洋精神、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思考,总体在“题材类型”上达成共识。关于中国海洋文学创作实绩的梳理往往囊括所有掠过海洋的作品,而外国的海洋文学作品则扎实地以海洋文化底蕴支撑,更加得到经典化的认同。

海洋文学的内涵升华必然向海洋文化深入,首先要从溯源处“考古”。文学维度对古代海洋文学的集成思考,对海洋文化的挖掘可追溯至《诗经》时代,社会学维度对海洋古文献的收集以及沿海地方文献的整理悄然展开。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海洋题材书写常常被拿来与古代海洋文学的文化内涵进行对照。然而,在现代海洋被深度开发、海权问题不断升温的新背景下,当代海洋文学的创作已然呈现了新的时代特征。尤其以“海洋”作为文学创作底色或素材的文学作品,应该加大对海洋精神、海洋文化的挖掘、认识和反省自觉。

从题材和元素看,海洋文学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文学类型,“海”“洋”在《说文解字》内的阐释相当久远。海洋神话是中外传统海洋文学想象的最基本方式。先民对海洋的想象成为神话故事的素材,而这种想象本身则由当时人们对海洋的未知所决定。然而,就我们民族文化而言,海洋神话本身是比较单薄的。正如茅盾在《神话研究》中从地理区位的角度指出了中国神话的显著特点及成因:“河与海的神话,也是各民族所必有的。但也许我们的民族最初是住在西北平原的缘故,海的神话比较河的神话为少。”中国海洋文学始于与海神相关的神话。《山海经》可谓是“中国海洋小说之祖”,《海经》部分包括“海内四经”“海外四经”“大荒四经”及独立的《海内经》共十三篇,核心立足于古人对海神以及各种怪兽的想象。

对居住于陆地的人类来讲,观察海洋总有一个陆地起点的问题。当代海南海洋文学作品多属于岛屿文学,海洋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而陆地则是观察的起点。题材多集中于海南南海自然风情的直接呈现与经济开发对岛民生活的影响。后者强力输出现实海洋生态观念,彰显出“经略海洋”的价值取向,但对传统海洋文化精神的承续重视不足。在发展海洋强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形势下,当代海南海洋文学的发展虽然紧跟时代潮流,呈现出急速发展的势头,但对人与海洋关系的处理方式比较单一,内核实质相当羸弱,纵深开掘不够,缺乏历史文化根底的深厚滋养,以致后劲不足。

从区域文化地理看,海南发展海洋文学具有“在地”的必然性,对于建构国家的海洋政治想象意义重大。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岛,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南海诸岛都在海南岛东部和南部的海域。南海是海南海洋文学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优势。虽然区域自然地理与文化发展之间关系密切,但就海南海洋文学发展现状来看,区域文化内涵内化为创作主体的精神底色之间仍未完全打通。当前海南海洋文学的创作主力军多是海南本土的核心作家,他们的创作多历经从海岛型乡土文学向海洋书写的创新转变。

当代海洋文学叙事与“海洋元素”的关系非常紧密。海洋文学作为一种边缘的文学题材,正在集中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新焦点。人类与海洋的关系是海洋文学想象的最基础关系。正如《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针对2021年海南作家在海洋书写方面的集体亮相中所说,海南许多优秀作家让“海洋质素”体现于人物与万物间、活化在故事与语风中。在更大范畴的“乡土文学”之上,他们的力作,确凿地将海洋文学的板块绘制进了中国当代文学地图。

想象海洋的方式

中西文明中的海洋情感不同,以乡土农耕文明为主干的中国,海洋文学相较乡土文学,存在感尤其微弱。中西方海洋文学的哲理思考层次不同,中西方海洋文学的主题与想象方式的差异从根本上折射出文化根底的差异。其对人物形象的身份、时代背景等相关要素的思考往往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主题集中于歌颂海洋力量与创造远古海洋神话。在深受传统儒学道德影响的中华文化背景下,海洋多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开掘相关,重视农耕文明生产方式的乡土中国背景移情于人类与海洋的关系,表现为海洋文学对渔业生产活动的文学思考视野。而对于以殖民方式完成国家原始积累的西方国家而言,“海盗”“冒险”等是其海洋文学的重要想象题材,甚至“海盗”形象往往代表着英雄主义精神。

近年海南海洋文学创作迎来新的高潮,在题材与体裁方面都有所突破。海南海洋文学呈现出现实主义再现性海洋文学与儿童创造性想象文学两种不同的创作题材,前者立足于现实主义的海洋书写,以对海岛经济发展的社会现实想象为核心,后者表现为对古今中外海洋题材想象方式的承继,同时表现出新海洋时代对自然海洋知识科普功能引领的重视。海洋想象的基础前提是海洋元素,就想象方式而言,中国海洋文学整体上经历了从古代“创造想象”到当代“有意想象”的转变。对应的表现方式包括现代浪漫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两大潮流。

基于海洋周边社会现实的书写多属有意想象的类型。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原始型海洋观”的统摄下的海洋想象是当代现实主义海洋小说的基本类型,在小说中,海洋作为海南人原初生存环境的依附,多以故事背景或生产资料呈现。如评论家唐诗人所言:“岛屿与海洋是海南人的生存场域,更是海南作家的精神底色和文化视域,它们由内而外地塑造着海南文学的海洋性与世界性。”海南作家书写海岛生活經验是其文学创作的生理本能,其在经济社会中人的体验与海洋生态是相辅相成的。海洋不仅是其日常生活的全部外部环境,更是其情感生活的全部生成基底。正如海南作家林森在谈到其描写海洋生产方式与现代岛屿经济交叉对话的小说《海里岸上》时所说:“只要是在海南岛出生、生活,我总有一天要去面对那片海。海水在那里,每天不知疲倦地涨潮与退潮,每天不知疲倦地发出它永远相似却从不相同的声音,身处孤岛的人,绕不过去,迟早要直愣愣地盯着它,想看清海水下沸腾着怎样的火焰”。然而,究竟新时代海南海洋文学所面临的是哪一片海,海南文学要从哪个视角书写中国当代海洋故事,海南省作协主席梅国云给出了明确的回应:“海南作家要创作的海洋文学,是以海南自贸港文学、海南岛屿文学为依托,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文学。”这种对海南海洋文学范畴的“世界性”特征概括,是对自贸港时代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一种蓝色思考,更是对“文学出海”、讲好中国海洋故事的一种迫切期许。

文学创作必然离不开想象思维的介入,不同文学体裁的想象方式是不同的。非虚构写作与报告文学对海岛、海南的想象多是基于政治主体的现实想象。

本文刊登于《天涯》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